《蔡康永的說話之道》D2學而思20170811【Laura小曉】
(相隔半年,終于提交了一篇學而思,第二天就被彭彭的帶讀引用,受寵若驚之余,深感備受鼓舞。也真是不好意思再寫學而思這件事上懈怠了呢!)
說起微信加好友,我能夠通過的好友申請,一種是熟人,或是鐵定是認識的人,一種是日常社群里的同頻好友,如相知俱樂部和學習力相關群內成員申請。還有一種就是用得到的客服人員類的服務性人員。除此以外的陌生人是不會加的,即使TA的邀請措辭多么有技巧。
我自己主動申請別人加我為好友而失敗的例子真還想不起來。可能因為我從來不向不認識的人申請加好友的緣故吧。而向認識的人申請加好友,我也都是說清楚自己是誰的,所以應該是沒有被拒絕的經驗。
所以,對于“作為主動方去適應被動方的思維方式,需要的不僅僅是話術”這一問題,于我,用加微信來探討是難以得出結果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搭訕的例子還是可以聊聊的。
年輕的時候(邊打這五個字邊掩面痛哭),我被搭訕的經歷很多很多,其中很大部分都因為被我定義成壞人的搭訕、而當即拒絕。比如我一個人逛街時候經常不知從哪里竄出來個男人說:“妹兒,走哇,帶你去玩啊~”“美女,等誰呢?我陪你啊?”“小姑娘一個人啊?”...... 還有開著車的尾隨者,搖下車窗問:“哥搭你一程啊?”多可怕啊,典型的壞人嘛!我內心害怕得要死,表面還得裝作鎮定和很藐視很厲害的樣子,趕緊加快腳步。這時,不依不饒的搭訕人一般會說:“走那么快干嘛?”“你不要怕,我又不是壞人。”......
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遇到過三次日本男人搭訕,一次是一個開著車的要我搭車,一次是先說我長得漂亮,再說可以提供賺錢的好工作(島國特色,你懂的),還一次是晚上走路,突然上來一個人,說要請我去做頭發。
還有在日本被黑人搭訕三次。更可怕。一次是白天,我在馬路這邊走,那黑人在馬路的另一側騎車,他看到我后突然把車扔地上,跳過隔離帶,沖到我面前,說要和我做朋友,太突然了!我假裝語言不通就溜了。一次是黃昏,一個黑人一路尾隨我,中途搭訕說做朋友,我沒理他,也不敢直接回家,特意繞了很大一圈,看不到他尾隨了才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拉上窗簾,結果拉窗簾的時候看見那黑人就抱著膀子得意的站在我的窗前(我家一樓),仿佛在說:哼,別以為你甩掉我了,我知道你住在這里。還一次是我所在的留學生日語課堂里有個黑人同學,一次下課后一起乘電梯,那黑人同學和我說兩句話,突然伸手摸我的胳膊,說“皮膚真好”,我當時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幸好其他幾個同學也在場。幾件事以后,我對黑人印象down很多,怕怕的。
這些搭訕對我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那時候我甚至為此對良好的自身形象產生了反感,覺得只會帶來麻煩。我甚至懷疑起我的穿衣風格、走路姿態,是不是不夠樸素。這些經歷讓我對搭訕者敬而遠之,即使有的搭訕者也許是善意的、誠意的、有技巧的。它們甚至影響了日后我對陌生人的安全系數的推斷。
當然,我也遇到過好的搭訕,比如大學食堂里主動上前做自我介紹的自信的小帥哥,比如日本地鐵站里一同等地鐵的慈祥的老人,比如飛機上通行的乘客,比如小區里散步遇見的友好的鄰居... 這些禮貌而親切的搭訕,讓人心生好感,結局都是愉快的聊天。
總之,那些深刻影響第一印象的搭訕,真的是需要花些心思的,不然就會直接嚇跑被搭訕對象。
另,彭彭提供的《魔鬼約會學》的文檔讀來好有趣,邊讀腦海里邊浮現自己被搭訕的經歷,并基本能與文中理論切合,很有意思。讀后很有買一本囤下來,等我兒子長大后送給他讀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