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讀書筆記,您可以了解到導致孩子拖延問題的原因和供家長參考的解決方法,你將記住三個階段、十二個關鍵詞和三份清單。
事件一:這兩天,一幅“小蝌蚪找媽媽”的漫畫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
小蝌蚪們問青蛙: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青蛙開口反問:作業寫完了嗎?
小蝌蚪們臉一黑:走吧,她肯定不是我們的媽媽!
之所以刷屏,是因為它擊中了所有媽媽的那顆焦慮的心:為什么所有方法都用了,孩子寫作業就是那么磨蹭呢?
所以時時刻刻牽掛著:作業寫完了嗎?
事件二:前些天,在微信群里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父親趴在孩子的身邊哭得聲嘶力竭,撕心裂肺。原來是孩子一直在玩手機,父親勸阻他很多遍,他都不肯放下,父親一急就從他手里奪過手機扔出窗外,未曾料到,兒子轉身跟著手機就跳下了樓,當場身亡。
這段視頻里的事件,一開始說是近日發生在山東某個地方,后來又說是幾年前東北的一個地方。發生在何時何地倒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悲劇到底是怎樣造成的?
事件三:上個周末,剛陪孩子一起在家看了一部美國的動畫片《Sing》(中譯名《歡樂好聲音》)。小象米娜擁有一副天籟般的嗓音,但她始終沒有勇氣在大家面前唱歌。爺爺鼓勵她去報一個樂團,她也拖著不敢去。
上述種種都不禁讓我想起剛剛讀完的《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拉》這本書。
這本書是臺灣心理咨詢師和親子教育專家童利菁所著,之所以要讀它,正是因為我想幫助女兒改變拖延的毛病。拖延,常常是導致我們家沖突的主要導火索。
本書意在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焦慮、恐懼、拖延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糾正孩子的拖延問題。每一章可以獨立,家長們閱讀此書時,可以從頭到尾按照順序看,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性地先閱讀某些內容。書中有很多事例,僅這些事例就可以給你許多啟發,我還準備把其中一些事例分享給我的女兒,因為給孩子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容易讓其理解接受。
花了大概一周時間讀完此書后,我將全書各章節打亂,使勁揉搓,發酵一段時間后提煉、合并,重新建立框架。這個框架描述的是關于解決孩子拖延問題的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
階段一:建立概念
關鍵詞:習慣 ?規則 ?關系 ?分離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首先要建立概念,即幫助孩子減少拖延的心理準備,我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習慣、規則、關系、分離。
第一個關鍵詞:習慣。《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拉》一書的作者認為,拖拖拉拉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它并不是個人的性格缺點,只是一種“習慣”而已,而習慣是可以改變的,不論是大人或小孩。
讀到這里,你可以樹立信心了:拖拉不是本性,不是一不留神套上就永遠無法擺脫的枷鎖。只要方法得當,你和孩子就可以不必再受其煎熬之苦了。
第二個關鍵詞:規則。作者認為,徹底執行規則才是真正愛與支持的表現,才能幫孩子改掉拖延習性。父母常常很難對孩子徹底執行“為后果付出代價”的規則,因為總是不忍。作者舉了開車超速而被開罰單的例子,大人會記得教訓不再超速,既然大人需要通過品嘗“苦果”而學會遵守生活中的規則,那么孩子也需要如此。
讀至此處,請父母們建立起“規則”概念,這個我們將在后面還會講到。
第三個關鍵詞:關系。牢記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為,最根本的還是要創建和諧的親子關系。拖延問題大大影響了親子關系,是很多家庭沖突的導火索之一。我們幫助孩子解決拖延問題的過程也是和孩子感情更親近的過程。
第四個關鍵詞:分離。要注意分離開,到底是孩子真拖延,還是家長過于焦慮。這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家長由于感受到巨大壓力,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家長就會無法忍受,給孩子“釘釘子”似的“釘”上一個“拖延癥患者”的標簽,然后用催促的方法真的把孩子“催”成了“拖延癥”。
階段二:尋找原因
關鍵詞:討厭 ?完美 ?恐懼 ?超載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拉》一書認為,了解孩子抗拒改變拖延惡習的原因,才能幫他成功改變。作者用四章分別分析了造成孩子拖延的四個原因:討厭做某件事情、追求完美、心存恐懼、活動太多,我用四個關鍵詞來表示,即討厭、完美、恐懼、超載。
第一個關鍵詞:討厭。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個原因。因為討厭做某件事情,所以拖拖拉拉,多正常嘛!我還從作者的分析中認識到,有時孩子討厭的可能并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只是討厭父母要求的做這件事情的方式。
比如:我習慣于讓女兒放學回家后先完成作業再干別的事,可她總是磨磨蹭蹭好大會兒才開始寫作業。在這本書第十章里,作者這樣寫道:“你也許認為,孩子放學回家后一定要先完成家庭作業,才能去做他喜歡的事,但是孩子卻需要東晃晃西逛逛、東摸摸西摸摸個幾十分鐘后,心情才能安定下來開始做功課。”我這才恍然大悟,理解了女兒遲遲不肯開始做作業的原因。
第二個關鍵詞:完美。因為害怕別人批評或失望、害怕犯錯有損于自己形象、害怕失去別人的喜歡等原因而追求完美,會因為對完美的追求而變得吹毛求疵,因而導致拖延習慣。孩子為何會變成完美主義者呢?作者認為,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背后有一個完美主義者家長,他們曾在孩子剛開始學做事的時候就給孩子提出了近似完美的要求但并不自知,而是覺得做事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想想我的女兒小時候數數的時候,每數到39就卡殼,我就讓她一遍遍數,數對了才能睡覺。上一年級的時候,我總是站在她旁邊看著她寫作業,哪個字寫得不好就要求她擦掉。所以,她長大后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很可能我就是背后的推手之一呢!
第三個關鍵詞:恐懼。作者列舉了導致拖拉的6種恐懼:
1、對成功的恐懼。這一點似乎很奇怪。但看了作者的論述,也就理解了。有些孩子認為成功者會成為人們昂首注視的焦點,甚至可能成為人們嘲笑的怪胎,所以他們不想成為焦點,不想被孤立。
2、對無法掌控的“未知與改變”的恐懼。
3、對被批評或被處罰的恐懼。
4、對承擔太多責任的恐懼。這個恐懼大人也深有體會。如果你在工作中某件事情做得很棒,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事情加到你的身上,所以一有任務布置下來,人們可能就想拖到最后再去做。
5、對被拒絕的恐懼。孩子可能會因擔心遭到拒絕,而不敢大膽說出可能根本不過分的要求。
6、對做決定的恐懼。孩子會因為害怕面對決定的后果而遲遲做不出決定。
第四個關鍵詞:超載。有些孩子因為活動太多,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以致不可避免地對許多事情都會拖拖拉拉。作者所說的“活動”,主要指的是孩子參加的課外社團活動,也包括一些活動的邀約。當孩子的活動量已經超過他自己的掌控與負擔導致拖拉時,家長就需要幫助他們設定“活動界限”,并學習如何對邀約說“不”。
在第二個階段,我們應該學習分析自己孩子拖延的心理原因,可能是某一種,也可能是幾種的綜合,可能這次是這種,下一次是那種,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TA就是慢性子,干啥都拖拖拉拉。我們須花點心思加以辨別,才能對癥開方。
階段三:共同改變
關鍵詞:交流 ?鼓勵 ?剝奪 ?引導
進入階段三,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進行改變,父母要有效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習性,而不是父母單方制訂措施要求孩子自己糾正。父母要耐心,不可期待孩子馬上有180度大轉變,也不要以為這種轉變是直線式不可逆,而是有可能要反復進行、螺旋式前進的。
第一個關鍵詞: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拖延原因,并和孩子一起找出其“行動開關”。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拉》一書中好幾處提到如何進行交流:比如:本書第五章指出,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氣氛輕松的家庭會議、有孩子同學朋友在的群體討論,都可以打開孩子的話匣子,鼓勵孩子把自己討厭的事情說出來;比如:第六章指出,通過氣氛輕松的家庭會議,與孩子一起討論“卓越標準”與“完美標準”之間的差異,并告訴孩子,把完美的標準放寬,追求卓越的標準,拖延的問題會自然迎刃而解。
第二個關鍵詞:獎勵。第三章《如何獎勵,孩子才會不拖延》指出,建立獎勵式規則,是一個能鼓勵孩子戒除拖延習性的不錯方法。書中具體講述了如何制定獎勵規則,比如這些規則的原則、適用范圍、獎勵方式等等。讀到這一章,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你提供的獎勵一定要對孩子的“胃口”,才能觸及到孩子的“行動開關”。
學以致用——孩子暑假非常想隨“背包客”去馬達加斯加旅行。反正我們要給她零花錢,不如加點難度,來點刺激。我們和孩子一起制訂了“馬達加斯加夢想基金”計劃,包含十幾條獎勵規則,大多數都是針對她平時拖延、需要催促的事情,如主動完成可以獲得相應的基金(代金券),出發前兌現,多得多花,少得少花。這份“夢想基金”計劃頗對孩子的“胃口”,她主動對自己進行了約束。
第三個關鍵詞:“剝奪”。作者說,當獎勵無法奏效時,“剝奪某項權利”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因為許多孩子并不珍惜或者不在乎額外的獎勵,但是當知道拖拖拉拉會使自己失去所熱愛的事物時,他就必須做出選擇。其實這也是很多家長喜歡運用的方法:如果你每天都磨磨蹭蹭地做作業,這個周末你將不能去看電影、玩樂高、和同學一起出去玩。
但“剝奪”也是需要講究技巧的,方式不當,往往造成相反的結果,還會引起親子關系的沖突。作者指出,不要主動地拿走孩子的誘餌,因為他寧愿與你吵架,也不愿去做他遲遲不愿去做的那件事情。
我在開頭講到的“孩子跟手機一起跳下”的悲劇事件,正是剝奪不當造成。
是選擇獎勵還是“剝奪權利”,需要針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件,采用最能觸動孩子“行動開關”的那一個方式。
還有,無論是選擇獎勵,還是“剝奪權利”,都需要家長堅決執行已經制定好的規則,這在第一階段里我們已經強調過了。
第四個關鍵詞:引導。作者指出,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拖延時有一個最大問題,往往是只叫孩子不要拖延,卻沒有教他們如何不拖延。那么,父母如何教孩子呢?歸納總結作者貫穿全書的一些技巧竅門,我將其分為兩大類,一是觀念上的引導,一是方法上的引導。
觀念上的引導,包括從正面引導一些正確的觀念、分享一些有效經驗等,也包括幫助孩子消除一些可能導致拖延、恐懼、焦慮的觀念。
我們可以列一個“正面”的清單,歡迎家長們結合自己的經驗對其進行補充:
1、先做事后享受;
2、越討厭的事情越要第一個完成;
3、想辦法將自己討厭的事情變得不那么討厭,或將它變得趣味化;
4、把重心放在完成后的感覺,不要在乎過程;
5、在開始著手討厭的事情前,先想好完成時的獎勵;
6、認清“做繁瑣的事情”是無法避免的事實,而且每個人都如此;
7、每個人都會犯錯,把犯錯視為最快、最有效的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不要為了逃避再犯相同的錯誤,而變得做事拖拖拉拉或退縮不前;
8、達到“完美結果”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卓越”卻是可以達成的;
9、每個人都會“恐懼改變與未知”,它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必那么緊張;
10、可以禮貌地要求所需要的東西。
我們不妨也來列一個“負面”清單,列出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消除的一些負面觀念:
1、不論何時,每個人都必須愛我并肯定我;
2、不論做任何事情,我都必須表現得很有能力很完美;
3、如果人們不肯定我,那就表示我做錯了,很壞或不夠好;
4、我的人格價值是依我的成就與能力的高低而定的;
5、不完美的事物沒有價值,只有完美才是值得的。
方法上的引導,主要包括一些具體的方法、技巧、竅門等。
1、順勢把孩子逼到一個絕對時間,讓他按時完成事情;
2、用定焦法拉回孩子分散的心思;
3、利用倒數計時法設定截止日期或者時間,使孩子明白該在什么時候開始做事;
4、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他喜愛的獎勵清單,讓孩子選擇自己的獎勵方式;
5、在開始做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之前,先擬定一個計劃進行排序,然后依序完成;
6、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辦事項”清單;
7、好幾件事情要同時處理時,建議孩子排列出優先級;
8、使用計時器,設定一個時段只能做那件重要的任務;
9、利用夸大恐懼法,幫助孩子跨越那個緊緊控制TA的恐懼;
10、適度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11、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練習說“不”的技巧。?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開頭所講到的動畫片《Sing》中小象米娜是如何開口Sing出來的:經歷海選的失敗后,考拉經理讓她先做了劇院的助理;這過程中她依然一站在舞臺就失聲。當劇院因為意外成為廢墟后,小象米娜站在無人的廢墟上終于大聲sing了出來。最終,站在廢墟里搭建的舞臺上,作為壓軸的米娜,面向全城的觀眾,不再恐懼,不再拖延,大膽sing出來了最美的歌聲!
希望父母們都能幫助孩子找到TA的最佳做事時間和方式,找到一觸即發的“行動開關”,孩子們將減少拖延、恐懼、焦慮,變得更加自信、快樂、有力量,你們之間的關系也將會更親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