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忙于寫作日更,忙于工作,忙于看書。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卻覺得越忙越迷茫了!
只顧著埋頭拉車,卻忘記了抬頭看路。等到抬頭的時候,卻發現我好像找不到路了。
中國有個成語“南轅北轍”,告訴我們努力的方向很重要。如果方向出現了問題,再多的努力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直到讀了今天的晨讀,我才恍然大悟。我應該停下腳步,抬頭看看遠方的路了。所以今天的文章也是對自己的一次全面審視和復盤。
1. 認清自己的能力優勢和能力陷阱
回過頭看,當初刺激自己寫作的關鍵因素就是開營儀式。我意識到,寫作可以賺錢,可以幫我提升朋友圈,甚至可以幫我改變命運。所以,我充滿激情地就開始了日更。
從剛開始的絞盡腦汁,搜索枯腸,到后來的熟能生巧,甚至游刃有余,我認識到了自己寫作上的優勢和劣勢。
前幾天波力同學說“不能為了晨讀感悟而晨讀感悟”,對我啟發很大。我覺得,通過一個月的練習,應該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寫作定位。
否則,每天的寫作會感覺很茫然。雖然說我們應該走出舒適區,但是前提是我們得需要先有一個舒適區。
體現在寫作上就是,我們最好能夠先找到一個擅長的領域,然后再挑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到一專多能。
我的寫作優勢:
1. 英語學習和教育
2. 大學生活和考研
3. 人生感悟和隨筆
比較擅長起標題和激發讀者情緒
我的寫作劣勢:
1. 不擅長寫故事,文采差
2. 不擅長整理素材,用的時候現找,浪費時間
3. 讀書積累較少,文章邏輯說理欠缺
針對優勢,要繼續加強。
1. 每天積累10W+標題10個,提高自己寫標題的能力。
2. 每天積累寫作金句10個,激發讀者的情緒,引起讀者的共鳴。
3. 整理自己關于英語學習和大學學習的方法,使之結構化,系統化。開始嘗試做一些相關課程。
針對劣勢,正視并改進。
1. 養成隨手記的習慣,把聽到看到的故事及時記錄下來。著重記錄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高潮和結尾,以及故事的主題和對自己的啟發。可以用關鍵詞的方式記錄。
2. 每周讀1篇描寫生動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把其中的一些動詞和描寫的句子記錄下來,寫作時模仿。
3. 每周看一集奇葩說,提高自己的辯論和說理能力。
2. 重建關系網絡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于去同一家餐廳,點同一種飯菜。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因為人們都有損失厭惡心理,不敢做新的嘗試。
萬一新的餐廳不好吃,萬一新的飯菜不合口怎么辦?所以,為了避免這一損失,就干脆本能地選擇熟悉的東西。
同樣地,在人際交往上,我們也存在這種心理。很多時候,我們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看到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就會本能地遠離他們。
可是這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限制我們的社交圈,禁錮我們的思想。
我們總是埋頭于和自己熟悉的朋友交流,卻很少嘗試去打開交際圈。
剛開始在小灶群,我也是習慣于和熟悉的小伙伴交流。慢慢地,發現自己好像進入了平臺期和瓶頸期,思想很難有深度,很難有突破。
所以,我就主動添加了其他的貓友。通過和他們的互動交流,通過閱讀他們的文章,打開了寫作的思路,也發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通過和波力交流,我萌生了開發英語課程的想法。通過和焦距大哥交流,加入了晨讀評選小組,開始學習怎么點評文章。
當然,在交往過程中,也要為別人提供自己的價值。有付出,也有獲得,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社交。
正如愛默生所說,“交往是一種循環往復的游戲”。
3. 重新審視自己的努力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中談到,我們要“以終為始”。所以,在埋頭拼命的同時,要時刻記著審視自己,不忘初心。
當初,自己寫作的目的就是想增加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也許,有人會覺著這種想法玷污了寫作這樣神圣的事情。可是,在我看來,每個人寫作的目的不一樣。只要能問心無愧,不忘初心就好。
所以,埋頭拼命的同時,一定要審視自己的初心,自己的目標是什么?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是不是讓自己離目標更近?
說實話,我從小就不喜歡寫作文。上學的時候,常常2節作文課一個字也憋不出來。
可是,為什么我現在要寫呢?因為我要適應環境,與時俱進。不能總活在過去,被過去的經驗束縛。
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就要離開舒適區。總是溫水煮青蛙,慢慢地也會死在自己熟悉的領域。
比如,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如果我們還不肯跳出紙媒的束縛,一味地停留在舒適區,那么慢慢地自己也會被社會淘汰。
埋頭拼命,積累前進的力量。但是,也要記得抬頭看路,找準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