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早起,由于身體不適,第一次沏好一杯濃濃的普洱茶,如飲水般喝掉,沒有那品茶的絲毫感覺,伴隨喝茶也把余秋雨先生這本《極端之美》剩余部分讀完了,此刻回味,茶雖普通,卻因在今天喝顯得別有韻味,無意中喝著普洱伴讀此書更似冥冥中的某種安排,心底竟有了一點暢快淋漓的感覺。前幾日好友拍照借我讀余秋雨先生的書目,我從中挑選三本,這是其一,只因看到極端之美,以我看過的余先生的幾本書的小小經驗,我想極端定要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之美,打開看時,才知自己會錯了意。開篇便見副題為“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作者慎重篩選后,分別是書法、昆曲和普洱茶。并對普洱茶的列入做了解釋,文化正向“生態文化”轉型,普洱茶便屬于純粹的生態文化,余秋雨先生還有意將三篇文章次序顛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聽一些曲子,最后以筆墨收尾——
我沒有想到余先生在中國的茶藝中首選了普洱,但我最早了解的茶卻也是普洱,那年云南旅游,有好幾處的導游所講均為普洱,我對茶本一竅不通,對普洱更是第一次聽說,但聽完解說便帶回很多贈予親友,也選了一餅生普洱帶回家中收藏,意欲若干年后送于兒子珍藏或品嘗。書中把它的歷史、功效、品評、色味等一一描述,令看者的知識性倍增!
第二說到昆曲(私下想:為何不選京劇?),我是聽不懂昆曲的,但小時大人看各類戲曲如京劇、晉劇、河北梆子等等,我便跟著看字幕,感受那些故事情結而已。還有前幾年經常去看望兩位長輩,每次去到家里幾乎都在播放戲曲,我并不知是什么曲種流派,略聽聽介紹,主要關注也只能在字幕中尋找著共情,后來叔叔去世,再見阿姨卻從未在電視屏幕中看到戲曲情結。當然看到余先生談到很多劇情的雷同時我突然偷笑了,對于昆曲,看完這篇文章我還是不懂絲毫,卻原來它的歷史地位至深。
最后是書法,我相信余先生做的是中肯的評價,而我聯想到自己,每每需要寫字的時候都羞于動手,實在逼不得已也只能把丑字示于人,何況“書法”面前,更是戰戰兢兢,讀完這篇文章,閱覽了那一款款大家的氣勢,依然不懂,倒頗覺欣喜,甚至令我忘記了蜉蝣自身,那是定要分享出來的。這篇文章中最后余先生的收筆干脆利索,毫不拖泥帶水,卻字字誅心,令人深思:“歷史已入黃昏,文脈已在打盹,筆墨焉能重振?只能這樣了。”
此刻,我也想弱弱地問一句“只能這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