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兒子,
最近幾天接連幾個名人去世,著名主持人李詠享年50歲,武俠小說家金庸大俠享年94歲,他們的去世對我觸動很大,也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思考。
死亡對每個人來說是確定的,只是什么時候死是不確定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死亡是指肉體的死亡,墨西哥有種說法,人是經歷兩次死亡的,第一次是肉體的死亡,第二次是認識你的人都死了。按照這個邏輯推理,那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推動社會發展的人,能夠著書立說的人就不會第二次死亡了。
比如金庸大俠,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武俠小說,他的武俠精神,還會一直存在,我們這一代人以及以后不確定的未來幾代人都會受金庸小說影響,而且還有人為金庸寫傳記,那么金庸就沒有死亡。但是我們大多數人,99%的人,是不會留下什么東西的,這些人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
兒子,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什么決定一個人A就是A這個人嗎?是由長相,肉體,思想還是其它的什么呢?長相一模一樣的人事存在的,那么A為什么不是B?那么是基因決定A還是B嗎?比如說你和一個人做朋友,你是選擇A的基因還是B的基因嗎?我想肯定不是的。那么是和一個人的思想交朋友嗎?可是人的思想是變化的。這么看,人不是固定的,那么A這個人,所以稱為A而不是B,我想是由于他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確定的。
也許幾百年以后科技大發展以后,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思想保存在機器人身上,那時候雖然我們的肉身會死亡,可是我們的大腦卻會長久存活。
但是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如果我們想把我們的大腦或者我們這個人的社會形象活下去,我們要努力為全世界,全社會做貢獻,成為那個永遠活著的人。
愛你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