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物及庭院人物
山水人物
南北朝:
情緒受感于自然而訴之于創作,豐富藝術作品表現內容
早期:
《洛神賦》人物各居其位,山水與畫中人物情緒相呼應和,情景交織
8世紀:
山水旨在配合人物,烘托
《明皇幸蜀圖》
突兀無比的山巖旨在烘托主要人物,以配合流亡皇帝的悲憤心情。
內容:炫燦的景致,樹木,萌發著鮮綠的葉子,綴開著花,倒像一幅歡快出游圖。
賞析:
畫家并非全部解說圖里故事,而是將山水與故事取得和諧,為人物活動布下布景。
木橋——將這部分畫面引向下一部分
五代與宋期間:
① 創連貫山水畫的畫法——“空間小單元”。
② “平遠”構局——平曠陸地或河水上展現無際視野。李成、董源時達到極致
*趙翰
評價: “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溆間也?!?/p>
《江行初雪圖》
內容:行于一片蕭瑟暗淡的河水上,徘徊于邊角銳利的河州間,體驗茅舍舟內漁人辛寒生活。
漁人蜷縮在捕魚臺上,一塊草席遮擋風雨。風拂過彎折了蘆花。遠方空茫河面掠過一葉扁舟,兩名舟子撐蒿,舟中坐著服飾華麗的過客。
賞析:疏離感增加孤寂氣氛,也強調各個單元雖在畫中疏疏落落,卻是細膩無比的經營位置
唐
空間安排,形式組合,比例準確
*趙品山
《八達游春圖》
特點:線條明爽,色彩絢麗
賞析:
① 以最明確姿態展現一組人馬,簡化布景,回欄切出庭院的邊界。
② 兩棵大樹,一塊奇石,一截棕櫚屹立在因回廊轉折而造成的圭角旁。
③ 七位顯達騎在馬上,圍繞著正揮起鞭子的第八位——是皇帝?
《折欄圖》
故事:漢成帝,忠臣朱云,反面人物張禹(成帝老師)。朱云對奸臣張禹深惡痛絕要求成帝斬張禹,成帝大怒之下反令斬成帝。朱云攀欄力辯,要求皇帝將其仿先前忠臣先例,就地處刑。皇帝為其意志所動,再加辛慶忌(左將軍)求赦,皇帝最終將其豁免,并令折欄保持原狀,以為戒念。
內容:高松的枝干圍出皇帝為中心人物。兩塊被水侵蝕的凹凸多孔的庭院大石分立在兩組人身后——加強人物所顯露的意志感。辛慶忌獨立在眾人面前;張禹畏縮在皇帝身后
風格:歷史劇,線描生動準確。
11世紀繪畫
人與自然關系:
人在自然中像過客一樣漫行,或在最令人敬畏、神志恍惚的景色中追尋個人目的。即便臣服于環境的嚴苛和敵意,也總能保持某種自給自足的精神風貌。自然在他們身外,也在他們的控制力之外。憂思個人的悲劇,不知不覺受周圍環境影響
《柳蔭高士》
內容:畫中人疑為陶淵明,坐在貂皮毯上,形態閑逸,頭垂在兩肩之間,前面地上放著一碗喝了好一陣子的酒,一卷白紙,不久將寫上盤旋胸中的詩文。
賞析:容顏冥想著,眼睛瞇索著,正是沉思的表情。
彎曲的柳樹在上景圈圍出人物,更增加啊內省氣氛。柳樹——反映詩人唯美心境
12、13世紀繪畫
彌漫近乎西方浪漫主義態度——經驗感受主題的藝術創作成為被人努力追求、頗及修養的消遣。
*馬麟
《靜聽松風》
內容:畫中唯美文人自覺不能享受畫中微醺詩人的真正舒逸,他僵硬坐那兒,保持傾聽,斜眼瞧著身旁侍童。
賞析:線條柔美的山石、溪流、遠山,完美無缺的松樹,都是他心中之景。
在畫中,他被自然本身包圍著,也被他自己投射于自然的情緒包圍。
自此之后,人與世界之間的古老對話,如今兩邊都有人類一人支配了,于是成為一種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