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因為有一個長達十個小時的旅途,所以在書架翻翻看有沒有什么書可以拿來消遣。然后就看到了一本書《EVERYTHING? NEVER? TOLD? YOU》中文譯名無聲告白。
? ? ? ? ? 這本書和我的緣分,源于一位密友,即我的大學同學也是現(xiàn)在的同事,認識十年整的密友——阿吻。那是半年前,我們在逛當地當時很火的一個書店,看到了這本書,她介紹說:我讀過這本書,是一本一翻看就停不下來的一本書。
? ? ? ? ? 可是我翻開大概三四次,每次都以種種緣由停了下來,想想實在辜負了阿吻,更辜負了作者。吳小寶不是來揪我頭發(fā),就是來搶我的書,要不就是撲過來要親親抱抱。有個嬰兒,大概不適合讀一本需要一口氣讀完的好書吧。難怪我已經很久不讀小說了,思緒很容易被打斷,而且是心甘情愿被打斷,總是覺得唯一需要保持專注力的,就是你身邊這個小寶貝。
? ? ? ? ? 這次旅途趁小寶不在身邊,真的一口氣讀完了。讀完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呢,就像書名一樣孤獨、悲傷、心痛,最后釋懷。
? ? ? ? 故事主人公叫莉迪亞,外國友人名字在我看來就如他們的面孔一樣很難識別,我就稱呼其他主人公為莉迪亞爸爸、媽媽、哥哥、和妹妹吧。爸爸的父輩是中國人,而且是頂替別人名字來美國謀生的中國人,終其一輩子卑微怯懦,小心翼翼,把出人頭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這為故事的悲慘埋下了最大的伏筆。媽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她的母親是一名家政課教師,大概相當于中國舊社會女德課教師——所以她希望她的女兒是傳統(tǒng)的標準的精通廚藝、女工的傳統(tǒng)女性,然后嫁給一個哈佛男人,但是媽媽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成為一名醫(yī)生。
? ? ? ? ? 爸爸在哈佛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留校工作,媽媽順利進入哈佛并成了爸爸的學生,倆人一見鐘情。當爸爸快要轉正,媽媽快要醫(yī)學院畢業(yè)時,意外發(fā)生了,媽媽懷孕了爸爸因為種族歧視被一個并不優(yōu)秀的人頂替了位置。悲喜交加,媽媽放棄學業(yè)跟隨爸爸去另外一個小城市任教。后來他們在小城市分別生下了哥哥,莉迪亞。后來媽媽的母親去世,她被觸動想起了母親一直以來的愿望,她發(fā)誓一定不要像母親希望的那樣活著。于是她拋夫棄子獨自離開了,去一個大學繼續(xù)她的課程她的夢想。九周后發(fā)現(xiàn)懷孕了,也就是后來的妹妹,夢想再次終止,選擇了回歸家庭。這期間,女主,也就是五歲時的莉迪亞面對母親的突然離開異常恐慌,害怕是不是自己哪做的不好惹媽媽生氣才離開。所以再母親回歸后,對母親的所有要求回答Yes。母親把自己未競的夢想——成為一名醫(yī)生的愿望一股腦加給了莉迪亞;父親因為是中國人而遭到冷落嘲笑歧視,希望女兒可以有很多朋友,可以變得跟大部分人一樣,不再遭受異樣目光。家里所有的期待都在莉迪亞身上,壓的她喘不過氣,所以她一直假裝自己成績很好,假裝自己有很多朋友。等突然明白自己一直錯了的時候,選擇了走向絕對的自由——死亡。莉迪亞的離去讓這個家庭夢想全部破滅讓這個家簡直碎成了末末,媽媽歇斯底里爸爸出軌哥哥愧疚想復仇,只有妹妹洞察了所有。還好,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還好不晚,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家里不僅僅有莉迪亞還有被忽略很久的哥哥和妹妹,并開始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大家也開始接受莉迪亞的離去,一切又開始走出陰霾。
? ? ? ? 以上是故事的大概,可是,讀到很多細節(jié)地方都讓我哽咽。這一家人活的多么艱難啊。
? ? ? ? 我讀出來的第一個社會問題是:種族歧視。真的很痛心,很多地方有描述到。盡管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可是美國人對這家人的態(tài)度就是:可惡的中國佬,滾回中國去!盡管他們土生土長在美國。讀的時候恨的牙咬緊手握拳。當地人會在游泳課時把我們同胞的褲子藏起來諸如此類,極盡奚落之能。無論他們多努力,總是不被接受。盡管母親是美國人,盡管父親很努力并稱為大學教授,他們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而是被刻意疏遠,只因父親的父輩是中國人。書中描述道:人們看我,就像看動物園籠子里的動物,而動物自己只好假裝自己很自由一樣,拼命掩飾自己的與眾不同。這種陰影導致他很關心別人在做什么,自己融入社會失敗后,把愿望強家給莉迪亞。他給莉迪亞買櫥窗展示的裙子,因為覺得櫥窗展示的肯定是大家都喜歡的。他讓莉迪亞帶朋友去看電影,因為那是最近流行的。他送莉迪亞一本書《如何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讓莉迪亞融入人群,不再特別。他從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并遭受奚落開始,直到莉迪亞離開,一直在痛恨自己和這個家的與眾不同。
? ? ? ? ? 第二個問題是家庭教育問題:母親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全部加在莉迪亞身上,希望莉迪亞學業(yè)出色順利進入醫(yī)學院將來成為一名醫(yī)生,給了孩子太多太多的期待。而莉迪亞自從母親離家出走九周后,為了討好母親,害怕母親再次離開,只好不停的說yes,從來不拒絕母親的任何請求,哪怕撒謊,只為討母親開心,完全活在母親的期待中。而母親對莉迪亞的需求渾然不知,一直以為女兒是樂于做這些事情,無知的母親啊。而且,父母教育目標完全相反,母親希望孩子出眾,父親希望孩子“像別的女孩一樣”,而這些父母的要求都不是孩子想做的,這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 ? ? ? 我慶幸自己現(xiàn)在讀到了這本書,它所帶來的震撼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帶來的警示意義更是很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要不斷走出去讓世界認識現(xiàn)在的中國。而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位母親,更要在教育中避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為誰的復制品。而我自己,就像書封皮上的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