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今天又有新發現了,看圖:
很多人家里也有像這樣整齊排列的開關吧,你們能很好的記住它們各自控制哪盞燈嗎?當你嘗試過所有開關才打開你想要的燈光,心里有沒有泛起一絲惱火?筆者剛開始就深受其害,現在也沒多習慣它們的順序。咋一分析,又是設計的錯。燈飾四處分散,開關卻堆在一起,兩個物品之間的位置無法對應,這樣一來,用戶體驗糟糕又是肯定的。這樣的設計是哪出問題了?
自然匹配:利用物理結構性質和文化標志理念,設計出讓用戶一看就知道如何使用的產品,也就是所謂的“反應一致性”。
很明顯,上面的設計又違反了設計原則。那要怎樣才可以讓它們自然匹配呢?其實解決方法有很多,例如,在開關座上畫個室內平面圖,把開關放在跟燈飾對應的位置上,任憑誰第一看到都可以輕松的控制。也許設計人員也想過為用戶解決這樣的問題,只是他們似乎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需要統一標準化的開關零件,需要根據室內不同裝飾在開關盒上鉆出不同的孔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不了,最終只能麻煩用戶自己了。
筆者覺得下面這幅圖,是最好體現自然匹配原則了:
你拿起插頭就知道往哪個位置插了吧。一些我們從不會留意的兩個物品,兩者之間的聯系試著把設計的原則往里一套,之前說的概念模式、可視性和自然匹配原則,似乎全都符合了。我們操作起來相當方便,以至于我們從不會去想它們之間的聯系。
說到生活中的很多被我們忽略的物品,筆者想起了鑰匙孔,還有印象自己是怎么開門的嗎?會不會第一次插反了,第二次才能打開?這也許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你手里提著大包小包的時候,也許就會來點情緒了吧。如果能明顯的突出正確的插入方法或者正反都能打開,這會不會好點呢?明顯的突出操作方式,怎么突出呢?似乎又符合了設計中的原則——限制因素。
限制因素:簡單來說就是限制用戶的選擇范圍。
物理結構的限制因素:物理結構可以將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效地控制可能的操作方法,至少可以將正確的操作方法突顯出來,在用戶進行嘗試之前就已經知道哪些操作行為是合理的。
設計人員如果把物理結構的限制因素運用在鑰匙孔的設計中,這將會令我們操作更方便簡單,事實上現在的設計人員也正做著這樣的事,因為很多鑰匙孔也已經采用這種設計了。
你們記得使用U盤的時候,只有一種插法是正確的嗎?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分辨正反面,雖然它已經采用了限制元素。當采用限制元素,突出一種正確的操作方法都不夠方便的時候,那又是一種怎樣的設計呢?
iPhone 5s的USB插口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正反插都可以。筆者覺得蘋果的產品之所以讓全世界都為它瘋狂,是因為它注重用戶體驗,即使是很細微的一個體驗,其實“小”才是一種更偉大的關懷。
諾曼說,以用戶為中心的體驗是避免犯錯誤的一個根本途徑
筆者認為,如果一個產品能做到不犯錯誤或者盡量少犯錯誤,那它就離成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