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六班 鄭宇皓
孔子有理還是虛有?
孔子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引經據典,句句在理,可有人認為他說話卻又些含糊不清,甚至仗勢欺人,強詞奪理。
且說《季氏將伐顓臾》,孔子直說弟子沒有細言勸諫,沒有盡其力而為之地阻止季老大,當冉有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脫責任之時,孔子卻以成立就列,不能則止,來批評學生沒有盡力而為,甚至把季氏比做虎兕,龜玉,把冉有季路比做虎兕的看守者,龜玉的保護者,就好像季氏理所應當聽冉有的話,沒聽就是冉有的失職,讀者們讀著這些話都感覺這十分得強詞奪理,我開始讀著這段話也深有同感。
但實際上季康子也并非不是個明君, 季氏只是一個大夫,沒有什么軍事能力,他卻沒有理由會不聽冉有,季路的話,冉有,季路沒有好心勸諫,這點孔子立馬就看穿了,當即大發雷霆,對弟子直呼其名,罵其沒有盡力而為。
而后來冉有說“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也承認了自己沒有盡力去說服,自己也覺得要打這仗??鬃硬拍托牡馗嬖V他不該打的緣由,治國與對異邦的方針,希望他們對自己的君王好生勸諫,勿使國家動亂,兩敗俱傷。
其實從為人師長的角度想,我們不難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他把話說過一些并不是沒有在講道理,而是對于弟子們極高的期望,他知道他們能力在哪,希望他們盡力去做到完美。所以表面上看孔子蠻不講理,但其實他的弟子卻都虛心接受孔子的教導。
孔子從來都是因材施教,他希望仁者愛人,世界和平,希望君王克己復禮,則天下為仁。他的思想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是對的。
孟子的思維邏輯——天才外交官
寡人之于國也寫了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這段談話充分孟子說話的才能。
開始,梁惠王從兩方面描述自己救災的具體措施來體現自己的盡心,并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
而孟子以梁惠王所喜好的戰爭的角度切入,“五十步笑百步”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代表自己是個明君,從而宣傳自己“仁政”思想并想引導梁惠王實行王道政治的。
接著,孟子闡述了“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碧岢隽税l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系起來。
最后,孟子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又再次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泵献影炎约旱闹鲝垖訉愉仈?,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
結束時,孟子強調了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孟子批評梁惠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
孟子通過各種思辨技巧,充分闡述了“施王道,行仁政”的治國理念,使梁惠王心服口服。
——高一六班? 鄭宇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