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這本書做了兩次PR,第一次畫出的導圖非常不滿意。沒有整體的把握書的內容,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但PR第一遍時,就覺得干貨滿滿。今天做了第二次的PR,用了79分鐘左右。問題找到了答案,但真正的收獲,需要更長的時間,用實操來踐行。在活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舍棄了跳讀和挑讀的方法,放回了高速閱讀,不好的地方就是,書看了一本,導圖已經滿了,還加了一張。這時候就明白了挑讀和跳讀是為了把握全局。
準備階段給自己設的目的是如何更好的吸收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預習階段的時間較長,用了八分鐘,細讀了前言和自序。
為自己提出的關鍵詞是知識管理、認知深度、值得學的知識、臨界知識、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技能。
設立的問題是1、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2、怎么開拓我們的認知深度
3、如何將臨界知識的思維方式用于我的學習和工作之中?
4、如何提高學習技能。
一、知識管理
? ? ? ? 我們處在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每天有各種各樣的訊息通過APP、公眾號、微博傳來,我們想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參加了許許多多的線上課程,報了一個又一個的專業資格考試,壓力山大。那有沒有一條繩子是可以把他們串起來的呢?答案就是知識管理。
? ? ? ?知識管理的核心便是通過知識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有些停在了第一步的前半部分,也有更多的人,卡在了改變行為上。
? ? ? ?那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呢?臨界知識,就是找到事件的內核,找到它的規律性,加以使用;其二是認知效率,80/20法則是一個經常聽到的概念,我們一天的工作時間里,只有20%是用來處理工作內容,另外的80%用來上網、聊天,那如果我們轉換這個時間利用率呢?。如果我們不是一掃而過,使用80%的時間去尋找一個事件中的20%的內核呢?
? ? ? ? 斜杠是一個知識累積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多份工作精疲力盡的過程。書中教了我們一個多元跨界的知識,有一句非常啟發的話,一個人活成一只隊伍。看似相反的概念,不同的是,多元跨界要找到臨界知識,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所有核心能力。
二、掌握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學習在于輸入,但如果我們將輸入的知識平行的放在我們的大腦中,不僅難以記憶而且因為遺忘給了自己更大的心理負擔。不如試試將這些新的輸入的知識,跟我們本來的認知體系的知識聯系起來,他們有了關聯,記憶更為輕松,也更為穩固。二是、放慢速度。不要為了翻到書的最后一頁而看書,放慢速度去理解、思考我們所接收的訊息。會比翻十本書更有收獲。
提到心態,有一個反面就是習慣性防衛的心態,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事A提出同事B的做事方式有問題,B的第一反應永遠不會是反思,而是反駁。而綠燈思維就是它的反面。你要記得你并不等于你的行為。他人否定你的行為,并非在否定你本人,而是對行為提出了異議。我們要虛心的聽取、接受,反思從他人的行為學到方法,做出調整。第二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的心態:以慢為快。打通知識的阻塞,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尤其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知識點,就是一個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