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得到》里面有一篇是關于科技公司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它們設計各種誘惑使人們花費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因為缺乏面對面溝通而變得冷漠與疏遠,即使有著“屏幕的熱絡”。
因為生長在一個小縣城,對手機不熟悉。進入大學的第一步手機是即將被市場淘汰的按鍵式手機,當時作為高中畢業禮物以及大學必備單品,十分欣喜。用了將近一個學期被偷了,于是缺乏評測意識和市場敏感度的我竟然花了一筆不少的一千多塊大洋買了即將退市的塞班系統的諾基亞,即使周圍同學都已經開始觸屏了。整個大學時代,也就是手機和互聯網市場變化最大的幾年,我用的都是很落后的手機,我幾乎不玩社交,最愛的是作為微博的沉默用戶,把它當新聞看,為了跟上同學話題的節奏,避免被當做一個怪胎。
當時的我一點不覺得自己其實就是一個落后的怪咖,大概是因為無知,因為對城市的好奇,對不同于家鄉的世界的探索欲望戰勝了玩手機的快感。真正發現手機的神奇與強大之處是我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沒有了為了考試偶爾去圖書館的必要,沒有了時刻話癆的朋友,沒有了家里供給的無憂無慮。手機真正占了我生活很多的一部分,
工作溝通需要它,點外賣需要它,打發無聊需要它,因為大部分時間只有它能發出聲音。
有了手機,我的周末不用干巴巴眨著眼睛思忖一下午。我不敢扔掉手機兩天甚至一天,因為我不知道當沒有了手機,站在離家的外面或者家里,我是否還具有那種與周圍一切坦然共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