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成王敗寇,帝王之爭尤為明顯。隋朝有楊廣,楊勇太子之爭,唐朝有玄武門之變,宋朝則有“燭影斧聲”,這都留給了世人不盡的感嘆。
其實在三國時,除了蜀漢,曹魏和東吳都有立嗣之爭。這里只說曹魏。曹操最初本有意廢長立幼,改立他喜愛的曹植為太子。但因曹植過于放縱,加之官員的勸諫,無奈作罷。
曹操死后,接過魏國軍政大權的自然是嫡長子曹丕。那么,問題就來了,這個政治斗爭的失敗者曹植,有著什么樣的命運和結局呢?
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為魏王。曹丕深知王位來之不易,先前和曹植太子之爭,一番隱忍,弄得精疲力竭,即位時更是一番波折,他不得不穩定自己的政權。
曹丕上任之初,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穩定政權局勢,把曾經輔佐曹植的丁儀、丁異兩兄弟連同兩家的男子全部處死。
第二件事就是自己的兩個兄弟。除了打發回封地外,曹丕還有些擔憂,曹彰不算什么,一介莽夫,黃須兒,但是曹植畢竟曾和自己爭奪太子位,其勢力尚存。
于是在曹丕的暗示下,安插在曹植身邊的眼線,曹植封地監國使者灌均,向曹丕報告,說曹植“酒后叛逆傲慢,要挾使者”。曹丕“依法”,把曹植貶為安鄉侯,邑八百戶。
次年,曹丕又把曹植改封鄄(juan)城王(今山東鄄城縣)。從此,曹植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從一個過著游宴享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了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王,但實際上依舊是被監視的傀儡,并禁止參加朝會。
曹植有著自己的報復,他也想為國家盡忠,于是在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他本意是想借助洛神寄寓自己的理想。
他絕對不會知道的是,許多年后,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會對此大做文章,說曹植寫《洛神賦》是隱寓曹植與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戀情,并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其實這純屬子虛烏有。
223年,曹仁,曹彰,賈詡等先后去世,這些魏國功臣的去世,難得的使曹丕念起了舊情,因此他特意下昭,把曹植徙封雍丘(今河南杞縣)王,讓他離自己更近一點,待遇也稍寬松,并征召進京。
曹植本來以為,可能一輩子見不到他這個皇帝哥哥了,所以收到曹丕詔書后,十分興奮,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的上疏,除了知罪感恩之外,更表達了自己為國奉獻的拳拳之心。
?然而,曹丕見到曹植,僅僅是贊賞他的文采詞義,并勉勵了他幾句。
225年,曹丕南征孫權回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有人誣告曹植,說曹植有不軌的行為。曹丕大怒,準備殺掉曹植,由于大臣勸告,曹丕感念兄弟情義,令曹植賦詩一首。
題目是兄弟情,但內容不許有兄弟二次,因為曹丕深知曹植的才華,下令讓曹植七步成詩,不成則大法伺候。
曹植應聲便為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仿佛從詩中讀出了兄弟自相殘殺的哭泣之聲,面有慚愧之色,免除了曹植的罪行,并增加曹植的封地500戶。這是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見。
七步詩的故事,不見于正史,只在南朝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有記載,真假性存疑。
?226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仍對曹植嚴加防范和限制,曹植的境遇并沒有得到改善。曹睿元年,把曹植遷徙到浚儀(今河南開封),次年又遷回雍丘。
面對這個自己的侄子輩皇帝,曹植報國之心再次爆發,他知道自己現在不會對皇權造成威脅,因此以前的抱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化為了動力,他主動上疏魏明帝曹睿。
他寫了千余字的“出師書”,分析當今天下的局勢,指出蜀漢和東吳是魏國的威脅,愿做大將軍曹真麾下的一隊士兵將領;或者大司馬曹休手下一支水軍將領,只求為國殺敵。
曹植雖然效仿諸葛亮,愿出師為國效力,但是仍遭到魏明帝曹睿猜忌,不被重用。不久,曹睿把他的封地改到東阿縣(今山東東阿縣)。
自曹丕繼位起,對諸侯王法都非常嚴厲,以至于親戚都不敢互相來往。曹植再次上梳千余字,夸耀皇帝曹睿,說明弊政原因,并再次表示愿為國盡忠。
?魏明帝曹睿只是下昭好言寬慰了曹植幾句。不久,曹睿下昭各藩王入京朝見,并下昭改封諸侯王,都由郡改稱國,用陳縣等四縣封曹植為陳王,食邑3500戶。
曹植總想單獨拜見皇帝,談論時政,希望能被任用,但他的愿望始終沒有實現。回來后,心情沮喪,感到絕望。
曹植在曹丕,曹睿兩朝十一年里,多次遷徙封地。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232年,曹植在滿腔抱負無從施展,郁郁寡歡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愿,將其葬于東阿魚山。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