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藝術教育學生創造力培養研究
? ? ? ? ? ? ? ? ? ? ? ? ? ? ? ? ? 翠屏區涼水井中學? ? ? 鄧敏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探求不同的藝術教育形式,對學生的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并在些教育過程中培養出主體通往美好藝術人生的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發展能力。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建立以培養“創造能力”為核心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藝術教育,是時代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任務。因此,深入研究藝術素質教育與農村寄宿制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對以培養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中學生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藝術教育? 學生創造力? 自我成長
課題提出背景和解決問題
?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村藝術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并結出了教育的碩果。但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失之偏頗的課程理論等的影響,普遍存在偏重于藝術知識、技法的教育,忽視了藝術的審美、文化、人文功能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單向的灌輸式教法,造成了藝術教育中審美主體的藝術技能、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減弱。本課題探求不同的藝術教育形式,對學生的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并在些教育過程中培養出主體通往美好藝術人生的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發展能力。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建立以培養“創造能力”為核心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藝術教育,是時代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任務。
二、課題的意義
?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人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藝術教育綜合了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影視、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對學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養和科學認識等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價值。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起著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藝術素質教育與農村寄宿制下的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對以培養創造能力為核心的農村寄宿制下的中學生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藝術教育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創設開放的藝術教育環境
? 農村寄宿制學校相對來說環境較為封閉,但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創設開放的藝術教育環境。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說的正是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我校從自身情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中心,走特色化道路,來構建一種有利于和適應時代對學生發展要求的一種校園藝術文化。在全校范圍內創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藝術氛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積極的潛移默化,從而在學生的內心涌起一種強烈進取的內動力,并在其中得到一種很好的精神熏陶,從而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校園硬性環境指的是學校的空間布局,各種教學與非教學的建筑、設施的造型、色調以及校園綠化、美化、凈化等以及教室、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等教學設施的內部裝飾、布置和構成。而校園作為學生生活主陣地,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無不對學生成長成才起著重要作用。優美的校園環境會產生一種“隨風潛入夜,澗物細無聲”的效果,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和人格。
建人文景觀教育人 。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 對校園內的各種建筑小品、教育園地、櫥窗以及校道走廊等標語牌、宣傳畫等的設置,精心打造校園藝術氛圍,讓校園文化建設“貼近師生、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它們各方面的內在聯系,既有獨立性、又有整體性。如在校園里可開辟科技長廊、美術長廊等,建傳統故事雕塑園等,在室內布置名人各言、名人畫像等。
2、創設校園藝術的“軟性環境”
校園藝術的“軟性環境”是指校園的文化活動,所要做的是圍繞培養“四有”新人的目標,融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開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因此,校園藝術要堅持藝術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在校園藝術的構建上集思廣益、合理布局、精心設置、美化載體、策劃活動等,能夠體現辦學宗旨和學校特色,陶冶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進取精神。
(1)以“主題藝術文化”熏陶人
? ? 校園藝術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陶冶學生情操、形成健康思想品德的重要條件。富有特色和個性的校園文化能顯示出一種無形的支配力量,對每個師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讓師生感受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特有魅力和風采。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文化的整體引領下,都能充分構建自身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特色,以各校主題藝術文化建設為根本抓好師生德育教育,通過切實抓好師德教育活動。
以文化活動影響人
根據學校每月教育活動內容及各個時期的教育中心,定期出版宣傳內容。如:學生書畫作品展、光榮榜、十佳少先隊員、師生禮儀、文明好習慣等。開設“廣播站”,充分發揮“校園之聲”廣播站陣地作用,多開辟例如“校園新聞、好人好事、班級快訊、八面來風、佳文共賞、名歌經典”等欄目。如在班級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班級的班訓、班級口號、班級格言以及班級管理規范;通過課外閱讀指導課、美文朗誦會、讀書心得小報評比、好書交流會、個人圖書互借共享等多種形式開展讀書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圍繞“五愛”教育,利用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進行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樸素教育;為促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而開展校風、校史、愛校教育;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小制作比賽,“小發明、小創造”等活動;定期組織開展藝術節、科技節等特長展示活動,讓同學們展示各自的才能專長,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樂趣;組織學生與先進模范人物座談,向先進人物學習;組織學生到社會開展宣傳服務活動等;開展義務勞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對災區災民愛心捐助活動,美化校園以及勤工助學活動等。
教師發展是關鍵
? ? 教師是藝術教育的傳播者,藝術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教師,因此,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新觀念,通過切實抓好學生行為規范和求學、求知、求才目的的教育,養成愛藝術的良好品德,從而在學生中形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另外,加強教師自身的培訓,堅持 “走出去”,到先進學校學習,加大教師專業素養和從教能力的培訓,逐步提升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美、板書工整美、教學結構美、體態儀表美、教具科學美等。這些都為師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和藝術修養的提高提供了和諧發展的空間。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為挖掘教材中的藝術教育因素,尋找各科教學與藝術教育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充分運用美的形象、情感、愉悅的特點優化課堂教學,獲得尊重、關懷、合作、分享等體驗,促進個性的完善與發展。發揮課堂教學藝術的審美性,使課堂充滿美的氣息。? ?
教學過程必須融進美的創造和追求,才能達到藝術境界。科學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內在之美,比如:語言的簡約美、抽象美;數學公式的嚴謹美、公式美、符號美;美術的對稱美、和諧美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發現這些美,并引導學生體驗這些美。另外,在教學中還要充分發揮其外在之美,如:教師端莊大方的體態、親切和諧的表情、自然得體的服飾、科學美觀的板書以及善良誠實的品格等,都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引導學生欣賞色彩艷麗的課件,指導學生繪制漂亮正確的圖形,要求學生完成規范整潔的作業,讓學生在美妙動聽的音樂中進行學習活動等,都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調。讓我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使課堂充滿美的氣息,讓學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藝術教育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1.創新人格、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技巧的培養?
? ? 藝術的本性是開放,是兼收并蓄、交融匯合,而不是排他。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它追求無窮的發展超越而不滿足與停留于過去的成就。? ?
(1)藝術教育能夠促進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創新人格的形成?
? 藝術教育鼓勵學生“求異”、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藝術文化基礎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審美教育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沒有美好心靈的人是永遠也發現不了美的。? ? ?
? (2)藝術教育能夠增強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創新思維?
? 藝術教育中的很多課程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視覺想象力,非線性跳躍式的藝術思維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傳統的單向性思維模式,不再只是“非對即錯”。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在很多研究都發現視覺想象能力同工程、設計、事業成功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系。 因此說,把藝術教育融入到科學教育中,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視覺敏感力、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等,課程的目標是鼓勵學生找到盡可能多的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
(3)藝術教育能夠鍛煉農村寄宿制學生創造性實踐技能?
? 具有強大實踐性的藝術教育使學生不再是“書本到文章”的學習模式,而是鼓勵每一位學生“創意付諸實踐,實踐獲得創新”。想學繪畫就必須拿起畫筆實實在在地在紙上描畫;想學雕塑就必須拿起刻刀鑿石頭……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掌握都離不開親身的實踐。而傳統的教育模式無需實踐知識就可以完成,這使得學生自然形成了輕視實踐操作的學習態度。
? ? 總之,藝術教育能形成開放文化觀念、未來文化意向等社會環境,將有利于學生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和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標準和價值體系,為創新素質教育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心理。
? 參考:《藝術心理創造力》作者:(美)霍華德·加德納|譯者:齊東海
《中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大百科》中國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叢書 作者:海震//金秋?
《創造教育概論》(第3版)/創造教育書系? 作者:劉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