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想#
昨天讀書,讀到“如何平衡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
第一步,首先是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趕巧,晚上便聽到先生和女兒說,“你媽媽是個愛做家務的人”。
平心而論,我不愛做家務。但是在家人看來,我確實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在家務上邊,有時候甚至是“沒事找事”。
我自己也很痛苦于這一點。時間分配上,做了家務意味著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就少了,而一旦這個“其他事情”中包含著很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時,人便容易陷入焦慮中----為什么我不能把時間分配給更加重要、更加有意義的事呢?我的生活過得太沒有意義了!周而復始。
我這樣說時,那些有潔癖或者輕度強迫癥的人或許比較能夠理解這樣的感受。有些事不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想去做,但是大腦的慣性思維卻會強烈的驅使著我們去做,很難停下來。
當思維和行為的腳步總是不合拍,人便會活得很擰吧。
與其去掙扎、與這種無意識的慣性行為斗爭,不如花點時間 安靜的想想,為什么自己會有這樣的行為舉止?通過這樣的行為,我們的內心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逃避內心的恐懼感
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和哥哥一起住在奶奶家。那時候,看到哥哥每天在家不做家務(男孩可以不做),我也傻傻的跟著什么都不做,結果被奶奶罵,內心充滿了恐懼。
后來發現,只要我按照奶奶的要求,她讓我做什么家務我就乖乖做什么,就不會挨罵,于是“做家務=不挨罵”這樣的內心邏輯關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為了表現得好一點,我甚至會主動多做一些。
討好他人
上了中學,回到了自己家里。那時,父母關系不太好,總是容易磕磕絆絆。于是,那個小小的我便總是小心翼翼的做個乖孩子,盡力討他們的歡心。當我發現,父母加班很晚回家時,如果我已經做好晚飯并把廚房收拾得干干凈凈,他們就會特別開心。于是,做飯便漸漸的成為了我無意識中的一個習慣行為----做家務=讓父母開心。
再后來,我會主動做更多的家務,掃地擦地、洗衣服,打掃家里的邊邊角角,反正目的就是盡我所能,讓家里呈現出最干凈的樣子。當然,我內心的期盼則是父母的開心與和睦。
似乎從那時起,我便開始“愛”上做家務了。記憶中,那時的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家務上。
別人的需求vs.自己的需求
再后來,畢業結婚,和先生住在一間小小卻溫馨的屋子里。那時的自己已經習慣了每天做家務,雖然每天下班回到家都不會很早,但依然忙忙碌碌的把家里收拾干凈。先生甚至和我開玩笑,“家里這么小,有什么可收拾的?”
但是我開始發現,我在做家務時,先生卻在一邊不停的叫我,想讓我陪他打游戲、上網、看電影。可我總是放不下手里的事。
漸漸的,我開始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與別人對你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我不斷的告誡自己,要陪好先生,夫妻關系很重要。可是長久以來形成的自動化行為模式已經很難停下來了。
先生被陪伴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便開始轉換需求。看到我每天在廚房里打掃,便開始要求我每天為他做飯,而且必須是他的家鄉口味,真的很挑剔。
當初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兩個人每天下班開開心心的在街上覓食,怎么突然間就不滿意了,突然就嫌我不做飯、沒有家的感覺了。原來,那是他的一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且看起來無望得到滿足時,他便轉而提出另一種需求。背后的潛臺詞是:他需要被重視。
從此,我每天下班后忙著趕回家,忙著做飯。原本在廚房里還幫把手的先生完全甩了手,只管坐等現成,還挑三揀四。
我小時那種內心的恐懼突然又回來了,不做家務=挨罵,飯做不好吃=先生不滿意。
我本不是發自內心的愛做飯,廚藝也很是一般。為了討好先生,我只能通過不斷的做來彌補飯菜質量平平的事實。
這一做就是十幾年。
觀想
就如當年在先生的需求(做飯給他吃)和自己的需求(不想做飯)之間徘徊并敗下陣來,現在的我,在自己的精神需求(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慣性行為(做家務)的這場較量中,似乎也很少勝利。
不得不承認,人的慣性行為真的很強大。
就如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已經不需經過大腦的思考便可以無意識的完成。就如我看到水池里臟亂的碗碟就會想都不想就挽起袖子開始收拾一樣。
如果,我這樣不多思考,順著慣性過完一天,自己便會陷入焦慮、陷入對自己的不滿與批評中,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做的都是無意義的家務,覺得自己沒有按照心中的規劃,為了目標而努力做些什么。這樣的批判和不滿可以列出很多很多。然后第二天,依舊是一樣的循環。
生活最可怕的就是無意識,說嚴重點,就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我們經常給自己設定目標,我要改變,從明天開始我要如何如何。但往往不會成功。
究其原因,改變只是表象,只是設了個目標,我要去朝著那個目標努力。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那個藏在身體里或心里的強大的“拖后腿”的無意識的力量。于是一再失敗,然后質疑自己的意志力與決心。
讓意志力與無意識的力量一爭上下,感覺有點自不量力。就像每天清早,當我收拾房間時,心里總是惦念著,我這會兒應該趁著一早明媚的陽光去陽臺上讀本書,或者去好好的構思一篇文章。然而,我卻并沒有朝陽臺走去。
直到懂得了觀察自己的想法,甚至說去挖掘自己的想法。我看到了自己從小的恐懼,知道自己無意識里一直在討好別人,看到了自己從未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當看清了這些,有沒有放下手中的家務立即投入自己喜愛的事物中變得不再重要。雖然依然是做家務,但是心里知道或者說能夠感受到,那里有些恐懼----小時怕被罵,怕父母吵架,怕自己不做好這些就不是個好媽媽好妻子(何時給自己定下這條標準的呢?)。
進而,我看到了自己奇怪的內心邏輯----好媽媽好妻子就是要做飯收拾家照顧家人。哈哈,當我這樣寫出來時,才意識到,這個想法真的太奇怪了。
我明明認為好媽媽還應該學識豐富、幽默風趣、有一技之長、事業獨立,還有要管理好自己的身材。但是這些,不被無意識的力量支配,需要真正靠自己的意志力與自我管理去實現。
如果僅僅被無意識支配,那我只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家庭主婦。難怪連先生眼中的我都是個愛做家務的人。
我當然不希望自己在他眼中是這個樣子的。
用意志力與無意識抗衡無法獲勝,但拿意志力與有意識來抗衡卻是可能的。當我不再想都不想就去做家務,當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做什么時,便可以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把行為引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甚至和慣性行為玩一些小游戲,不去想那些家務事,一早直接拿上一本書把自己帶到舒服的陽臺上坐下。
雖然未必每次都會成功,但至少可以一點點累積成效。畢竟,飯還是要做的,家還是要收拾整齊的。當有一天自己能做到不糾結的做家務時,便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