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找工作,好幾個朋友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畢業后,要去哪里工作?
每個畢業生都會面對這個問題。說真的,我沒有答案。
但是,這并不代表我沒有在做選擇。
01
幾天前,班級群出現了一條福建龍巖市人才引進的公告,公告內容大體是這樣:
龍巖市引進的儲備干部,承諾在龍巖服務7年以上。985碩士一次性安家費30W,每月補助3000元;985博士及特別優秀的211博士,一次性安家費40w,每月補助4000.
消息一出,大家紛紛感慨,去了龍巖,走向人生巔峰。
我們能不能達到招聘單位的要求,這個暫且不說。但好像,我們并沒有同學打算去應聘。為什么不去呢?理由五花八門。
聽過最多的答案是:離家太遠。但是我不禁反問,對大部分朋友來說,北上廣深難道不是離家更遠嗎?各自的省會城市難道不是離家更近嗎?為什么我們又總是舍近而求遠呢?
再繼續追問,聽到的答案變得具體:龍巖這樣一個小城市人際關系太過復雜,升遷靠「做人」,發展前景有限,生活一眼望到頭等等。
聽到這樣的答案,有沒有朋友覺得很耳熟。我們在描述自己的家鄉,那個小城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在我們的想象中,龍巖不是離家太「遠」,恰恰相反,它離家太「近」,它太接近我們長大的那個環境了。
想到龍巖,我們就想到了自己成長的環境。在那個環境,我們通常是以子女的身份,進入父輩的社交圈。我們呆在父母的身后,通過父母,來與那個環境發生聯系。在那個地方,你永遠只是某某的兒子或女兒,在個人經濟獨立之前,沒有人關心,你到底是誰。
對一個尚未畢業的人來說,我們仍然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因此,我們不會選擇去到一個和「家鄉」相似的城市。我從不相信,畢業后選擇不回家,是因為我們更愛大城市。我們只是更害怕退回父母的襁褓,成為那個被保護得太好的巨嬰。
也許,我們都在渴望獨立,希望物質和精神,雙重斷奶。我們拒絕的不是龍巖,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三四線城市,也不是可以讓我們獲利的社會關系。我們拒絕的是,依賴父母的那個自己。
這也許只是一場,自我認同的戰爭。我是說,也許。
02
「龍巖」事件警醒我的,其實是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我們大部分人,是靠著「情緒」在做選擇!
我對「龍巖」這個地方,其實一無所知。只因為在我的想象中,它和我的成長環境有著某種相似,我便產生一種抵觸心理,把它排除出自己的選擇范圍。
我們的大腦,總是依照「情感好惡」,迅速地做出判斷。這是進化賦予我們的本能。在幾百萬年前,尚處于食物鏈中端的人類非常脆弱,所以人類必須學會在第一時間就「避開危險」。而這種本能,遺傳給了我們每一個現代人。
但這種快速決策,經不起任何理性推敲。因為我知道,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足夠多的信息,一旦發現了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條件,我很有可能會選擇去「龍巖」。
于是,我得出一個結論:「龍巖」這個地方,看似是我不喜歡而拒絕它,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不了解,是我認知水平和信息掌握程度不夠。
但是,人生之吊詭,就在于此。我們永遠不可能在掌握所有信息才來做決定。我們幾乎總是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帶著對著生活的模糊認知,做下「yes」or「no」的決定。
最讓人崩潰的一種情況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個非理性的決定,你知道前面很可能是個坑,但是你又無可奈何。因為,我們總是被迫在做選擇。大三快結束了,才想自己到底要不要考研,秋招開始了,才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工作。我們沒有任何辦法,在短時間內收集更多的信息,革新自己的認知,做出更理性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們通常就會依靠「簡單好惡」來做選擇。就像臺劇《荼靡》里說的那樣:我們都只是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張的寫下,那唯一的答案。
我無意把這個討論帶向死胡同,我只是試圖提醒自己,提醒閱讀本文的朋友:有些看似毋庸置疑的選擇,看似是跟隨內心而作出的判斷,其實很可能是一個陷阱,是情緒埋下的陷阱。
所以,最近找工作的過程中,我會謹慎對待自己的一些下意識反應,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決定。我不斷地問自己:我一定要去互聯網嗎?一定要在北上廣深嗎?一定要找不加班的工作嗎?……一定要非要怎樣不可嗎?
其實反復追問后,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否定的。大部分看似毋庸質疑的決定,真的經不起任何追問。
03
現實已然是如此。如何在認知有限、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做出好的選擇,是我想要去解決的問題。
生活的考卷,我們未必需要慌張作答。因為很多情形沒有看起來那么可怕。秋招沒有拿到offer,可以春招再來。沒考上研,可以來年再考。第一份工作不好,完全可以換。那些總說一考定終生,第一份工作決定職業生涯的鬼話,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這種觀點試圖告訴你,畢業后到死的60多年里,你再也不會成長了。
我們之所以想把每一步都走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期待」和「同輩壓力」。但是吊詭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好像一直都在違背父母意愿。所以,所謂父母期待,其實是句假話,我們根本就不在乎。而「同輩壓力」,是「考試升學」的這種教育模式帶來的后遺癥。我們彼此的人生從來都不同步,生活不是競賽,它只是你一個人孤獨的旅行。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學會坦然處之,但我一直在學習如何變得更從容。
如何變得更從容?
Follow ur heart.
這句話我們常掛在嘴邊,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Heart,究竟是什么意思。據我觀察,在實際操作中,Heart更多的被我們當成了「情緒,沖動,直覺」。
Heart最重要的兩個意思是:「Important Part」and「Feelings/Emotions」. 換句說話,所謂心,是核心(重點,要點)和情感的結合體,是理性部分和感性部分的集成。
理性與感性結合的那個Heart/心,我們又稱「價值觀」。
價值觀這個東西,沒有情境去談,很容易變得抽象。當我們把它放在「選擇」這個情境中,它便有了明確的意義:
價值觀就是,選擇時,對你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
對處于不同人生階段,面臨不同情境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就找工作這件事情來說,有些人認為城市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認為行業是最重要的,也有些人認為薪資是最重要的。
我們暫且不管這些重要因素,是不是真的有利于自己做選擇。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就是我們此時此刻最真實的想法。畢竟,坦然面對真實的內心,才有足夠的底氣和勇氣,去承擔選擇之后的后果。
把自己認為是重要的條件,一條一條寫下來,并進行排序,會得到一個重要事情的列表。我把這個列表稱為「選擇清單」。這個「選擇清單」,就是我們做選擇的依據。
但是「選擇清單」上的條件不能太多,條件太多,我們可選擇的范圍就會變少。
舉個例子。找工作常說,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從概率論來說,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工作很少。但如果只挑選兩個因素,我們選擇的范圍就會變大一些。而如果只挑選一個最重要的,我們的選擇范圍就會變得更大,相應的,我們也就更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有人大概會覺得我在灌雞湯:放低要求和期待,然后獲得幸福。
這種理解其實有個誤區:減少條件的數量,并不意味著降低自己的要求和期待。真實情況恰恰相反,把無關緊要的條件砍掉,把注意力和時間集中在最重要的條件上,我們會在有的放矢的基礎上,擁有更大的選擇范圍,從而更有可能獲得好的選擇。比如你原本既想進世界500強,又想月薪過萬。最后為了滿足兩個條件,進了一家你不太喜歡的公司。后來你放棄了月薪過萬這個條件,結果你的選擇范圍變得更大,你最終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和認同的公司。
當然,我并不試圖去判斷哪些條件該堅守,哪些該放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正是這些價值觀,定義著我們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現時現刻的我們,只能遵照自己當下的價值觀做決定。
04
但是,隨著認知的不斷變化,我們的價值觀會經歷不斷地深化、調整,乃至改變。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選擇清單」需要不斷的被拿出來看。
比如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原本非去不可的城市,好像不再那么重要了。原本看似不能接受的工作,我們也接受了。
這不是妥協,也不是放棄,而是成長。通過多次與學長姐交流,通過多次面試中與hr面試官的溝通,我們會獲得對自我和真實社會更深的認識。在這種狀況下,反復無常一點都不丟臉。世界太復雜,而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選擇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在deadline來臨之前,我們隨時都可以反悔。
總結前文的自言自語,我想再次重復下自己的思考:
我們永遠都只能在信息不全的境況下做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用直覺、情緒和感覺去做選擇。我們要盡量跟隨內心理性的部分,做出理性的判斷。
我自己在找工作時,就嘗試著這樣的方法:
1.初判真心:列出我自己的「選擇清單A」,枚舉我認為必須要滿足的條件,進行重要性排序。
2.取經前輩:聽職場規劃和求職的課程,抓緊時間去和已經工作的前輩們交流,參照著做另一份「選擇清單B」。
3.實戰檢驗:通過求職過程中,自己閱讀行業、公司和崗位資料的經歷,通過面試中與hr溝通的經歷,結合「選擇清單B」,修改「選擇清單A」。
9月以來,我的「選擇清單」,已經被更改多次。從早期「一定要選互聯網和媒體」,「盡量不加班」,「月薪必須xxxK」,變成了現在唯一的一條,「選擇大平臺+專注成長和快速進步」。我不敢說這就是我的最終版,我也不敢說這是科學的準則,這只是在實踐中被不斷修正的,符合我價值觀的清單。
希望看到這篇短文的,正面臨選擇的,聰明的你,去列自己的「選擇清單」。
我仍然想不厭其煩地嘮叨我的思考。
一定要面對真實的自己,跟隨自己的內心。但「內心」不是情緒,而是感情與理性的綜合體,是你的價值觀。同時,請千萬保持開放的心態,因為生活在變,人在變,我們的價值觀也會變。
05
我們這一生,注定在內心漂泊。
因為隨著對現實生活認識的加深,我們要不停地去做自我革命,可能一直要持續到生命枯竭那一天。
想到這里,我總是能很強烈的感覺到,整個現代哲學背后,那充滿英雄主義的絕望:
我們渴望精神歸鄉,但精神從沒有故鄉。它從未知中來,也終將走向未知,留給每個人的,只有星辰陪伴的征途。
我們的生活,只有「征途」。
想起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里有一句臺詞:生活并沒有那么復雜,如果你愿意的話,大可以說我是在探索生命。
落子從來有悔,真誠就好。
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畢業要去哪里,我只是在做,真誠面對自己的事情。
[完]
凡擊碎我們的,皆使我們成長。最好的成長,是共同成長。感謝你閱讀完這篇長文,很希望能與你做朋友。歡迎添加我的個人微信505170484.一起嘮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