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社會的人浮于事已經(jīng)深深地傳染到學校,滲透到諸多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上課鈴早已響過,學生依然拖著不情愿的步子,走在進教室的路上,課上老師的話語總是難以抵擋摩爾莊園那美麗的時髦生活。下課鈴還沒有響起來,早就有許多條腿伸到課桌之外,游離的眼神告訴我,學生的心早就飛到教室之外,飛到馬路邊上,甚至飛到媽媽擺好佳肴的餐桌邊上。
衛(wèi)生區(qū)里揮動著的打掃衛(wèi)生的笤帚,總是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書包里的文具上玩具的成分遠遠高過學具的意義,課本上課堂記錄總是圖畫多于文字,衣服上除了喜羊羊就是小叮當,偶爾有幾個文字,中國人也看不懂。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作為一個人格完整的學生,有了這些表面的東西,看起來萬紫千紅,豐富多彩,實際缺失的是內(nèi)涵、是靈魂,說得通俗一些是水過地皮濕,說得文雅一些是小成則滿,淺嘗輒止。這樣的評價似乎還有一些虛夸的成分,有一些人可以說直接就是花開花落春去也,只剩下天上和人間,留下的只是過眼云煙。這樣的學生,跟你談起話來,俗不可耐,無中心,無條理,言之無物,大而空,華而不實。做起事來,敷衍了事,時間流去,溜之大吉。寫點東西,讓讀者找不到北的位置在哪里。這樣的學生還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因為無知所以無畏,夸夸其談,海闊天空,地上的事知道全部,天上的事知道一半,思前想后全是沒事找事,無根基,無始末。
不禁想起一句話“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我是學生,也一定是這其中的一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