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很快,硬件更新迅速,各類app層出不窮,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很大便利。年輕人運用手機得心應手,中老年人卻多多少少都會感到困惑,對手機用不習慣,甚至不會用。這是為什么呢?如何才能改善這種情況?下面從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智力因素
從智力的量來說,絕大多數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擁有正常范圍內的智力商數(智商),是足以應對手機操作的。另一方面,從智力的質來講,中老年人和年輕人就有比較大的差異了。
從質的方面可把智分為兩種類型:流體智力(液體智力)和固體智力(晶體智力)。流體智力以生理條件為基礎,是指敏捷性、反應力、計算能力等。兒童和青年的流體智力很好,他們反應迅速、記得快、計算能力和學習能力強。流體智力隨年齡增大而降低,到了老年就變得比較弱,表現為反應慢、記憶力下降等。固體智力則相反,越老越豐富,指的是判斷力、經驗等等。
如果從小就接觸電子產品,較高的流體智力能使孩子快速上手。如果中年以后才開始接觸這些,那么落后的流體智力會阻礙學習。再加上,中年人的固體智力中并沒有包含電子產品的概念和相關經驗(因為以前沒接觸過),所以固體智力也用不上。而從小就玩相關產品的人,即使老了,流體智力有所退化,但固體智力中的大量相關經驗能起到彌補作用,所以這類人老了還是玩得很溜。
現階段的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主要面向對象是中年人以下,研發設計團隊也以該年齡段的人為主,所以在考慮老年人方面是有目的性和方法上的缺陷的。比如,用戶體驗的測試對象恐怕很少有老年人,所以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使用習慣還做得很不夠。
二、非智力因素
造成中老年人用不慣電子產品的第二類原因是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需求、興趣、動機等。
年輕人對電子產品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例如,蘋果手機的發燒粉絲會連夜排隊等候第二天一早的首發;安裝了一款新app會第一時間把各種功能全都熟悉一遍;對發現各種小技巧十分熱衷;換了一個動態壁紙都能激動半天……這些在中老年人看來都不可思議:這些值得那樣激動那樣在乎嗎?說白了,中老年人根本就不care這些,年輕人把手機說得再天花亂墜也不能打動他們。中老年人已經喪失了對手機等產品的興趣,而興趣的缺乏阻礙了他們去鉆研手機的使用方法。
了解了上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何幫助中老年人使用手機呢?
第一,建立強烈的興趣或動機。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還是有部分老年人玩電腦手機玩的很在行。他們往往喜歡拿電腦手機來打牌、下棋、炒股,這就產生了興趣。有的老人希望能通過微信視頻與遠方的親人面對面聊天,這就產生了使用動機。還有的老人喜歡在朋友圈分享文章或者自拍,收獲很多評論與贊美,這使他們產生了心理滿足感。最近興起的搶紅包也很能抓住老年人的心,錢雖然不多,但搶的過程卻是扣人心弦。以上種種,都能加深老年人的使用興趣和動機。所以,無論如何要為老年人找一個興趣點,讓他對手機產生依賴,也就有助于他們去鉆研學習。
第二,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年人要靠自學,是很難掌握的,所以需要年輕人手把手地教。在教的時候,不能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很多年輕人覺得很簡單的操作,在老年人看來是非常復雜的。本質上,使用手機,是將外在感知和操作,內化構建成一種使用者心理模式。在這個心理模式中,有一些共同原則放在任何環境下都適用,如屏幕向右滑動就退回到上一級畫面。要實現一個目的,我們需要很多步驟操作,這些操作在老人眼中是一步一步分裂開的,前后沒有邏輯,很難記憶每一步,缺乏一個總體思路和框架。而在年輕人眼中,這許多步根本就是一步。老人著眼于局部細節,看不到整體,年輕人可以先從宏觀上引導老人,讓他們形成整體觀,在逐步完善細節。
年輕人在教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耐心,要非常慢和詳細解說,一次只教一個很小的功能,等老人完全會用了,他們會產生一定的滿足感和自我肯定,過幾天再教另外一個小功能。不要每天教很多,老人會煩,會記不住。學會一個,要反復使用這個功能,避免幾天不用又忘了。
年輕人在教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語氣,比如不要說“這個很簡單啦”,這樣可能會無意間打擊老人的積極性,會使心理敏感的老人在潛意識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和否定,甚至這種否定會擴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導致惡性循環。
年輕人要多鼓勵、多表揚老人,哪怕老人一時間因為學不會而鬧脾氣,晚輩也要多包容,不可以也跟著發脾氣。注意引導老人,讓他們不要用“人老了所以學不會”來安慰自己,潛意識里作為否定自我和逃避學習的借口,以及學不會時的臺階。很多老人雖然嘴上說不想玩手機,但他們心里其實是很想學會的,看一群人玩得開心,他們也很想融入這個圈子,一起發微信、搶紅包,但是自己半天學不會,又怕其他人特別是晚輩笑話,所以老人可能會產生酸葡萄的心理,來作為一種自我安慰的防御機制。這時晚輩一定要思索老人的心理,耐心從正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