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大唐,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朝代。
盛世長安,繁花如錦。
風流人物,青史垂名。
上周上映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看得出,主創團隊竭誠想要把這幅盛唐繪卷完完本本地展示在觀眾們的眼前。
作品以歷史為骨,藝術為翼,在不魔改史實的前提下,以李白和高適貫穿一生的友誼為切入點,敘述了大唐數十年的沉沉浮浮。
時間跨度之長,描摹人物之眾,讓電影可圈可點的地方非常多,難以一一卒述。下面我會挑一些觀看時頗為震撼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
(一)友誼
影片的雙男主,高適和李白因機緣巧合而相識,為之后而兩個人因為不同性格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鋪陳了序章。
高適性格木訥剛毅,為了加深這一性格,影片甚至為少年時的他加上了口吃這一特點。而李白,就算影片不告訴我們,我們也知道他的性格是狂放不羈,后面被另一位大詩人賀知章贈送外號“謫仙人”。
這么富有反差的兩個角色第一次結伴,是高適順道和李白同去江夏干謁一位大人物。李白想通過呈上自己拿手文章的辦法,打通仕途。
到了人家府門口,社恐高適對社牛李白說:“李白兄,我就不去了。”
李白笑說:“來啊,這有什么?”
高適結結巴巴道:“我這不是也不認識他們嘛。”
李白聽罷哈哈大笑,一揮手:“我的文章,可抵一萬個相識,一億年的情誼!”
年紀輕輕,就把身上的傲氣與才氣展露無疑,少年高適望向他的眼神中都充滿了光芒。
可惜,當府上之人知道李白是商賈之子之后,毫不留情地把他拒之門外了。
高適見狀,急忙趕來勸慰,李白卻一把摟住他的肩膀:“走,咱們到黃鶴樓去喝兩杯。”如輕風拂過,仿佛這挫折只在他心上吹起一絲微瀾,不過旋即消散。
那一次相遇,李白的自信瀟灑就已深深浸入了高適的腦海中,讓高適深深為之折服。多年后,年邁高適憶起這段往事,喃喃道:“我這一輩子,再也沒有遇到過像他這樣的人了。”
不過我們也知道,兩個人的友誼,有乍見時引為知交的歡欣,也有時間久后自然而然生出的嫌隙。
后來揚州相見,高適看到李白流連于十里春風,百戶珠簾之間,整日與亭臺笙簫為伍,簡直是對才華的浪費。于是,他在被李白帶著胡鬧了大半個晚上之后,李白仍要拉著他去趕下半場時,他毅然決然地甩開了李白的手:
“怎可沉迷溫柔鄉之中,耽誤了大好年華?男兒就應志在千里,報效家國!”
若是真只是狐朋狗友,酒肉兄弟,那么聽到好兄弟的逆耳忠言,必定會當場翻臉:“我還不知道你這尿性,擱這跟我裝什么裝?”
但是李白不同,這一刻,生性灑脫的他,望著眼前這個直言快語,心懷大志的朋友,李白正如那日江夏高適望向他時一樣,眼中也迸發出炙熱與敬佩的光芒。
事實證明,他后來也受到了朋友的激勵,并沒有因自己的才華而松懈,反而是刻苦讀書,最后官至翰林待詔,譽滿天下。
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卻能相互激勵著,友情貫穿整個大唐最精彩的那幾十年。結尾處主創團隊一些尊重史實的藝術加工,更是把兩人的友情升華到了比史實更加感人的高度。至于是什么,我賣個關子,大家可以去院線探尋答案。
(二)坎坷
影片適合孩子與大人一起看的。孩子能從銀幕上領略大唐的繁盛長安,錦繡河山,同時溫故他們在學校里習得的古詩。
對我們這些已經成年的,或是初出茅廬的學生,或是歷經滄桑的父母,在看到李白和高適一生所經歷的坎坷風雨后,應該比孩子們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李白:后世看他驚才絕艷,被譽為詩仙。但是,誰又能在未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切膚般知道他痛苦的點點滴滴呢?
他因出身而不能參加科舉,早期不得不違心寫很多媚俗之文。就算到了皇帝身邊,他也只被當作一個文人,哪怕是獲得了御手調羹這樣的殊榮,也無法運用早年苦學的帝王術去施展他的抱負。懷才不遇,何其苦哉!
高適:幼時父親早亡,渤海高氏家道中落,他只能蟄居梁宋之地,甚至一度要靠乞討度日。初入長安,舉薦無門,應試不第,從此時的他身上絲毫看不出未來發光發熱的樣子,怎一個“落魄”二字形容得了?而后有機會戍邊,親眼見到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殘酷現實,內心又怎不煎熬?
影片戳破了這些著名詩人頭頂上的光輪,讓我們看清就算在光環之下,他們的雙腳也常常陷入泥濘之中,殊難拔出。
而比個人的失意更打擊人的,莫過于時代的傾覆。
開元盛世,歌舞升平,一切在都蓬勃地發展著,就算遭遇了個人的挫折,也仍然能對生活和未來抱有信心。安史之亂爆發之后,戰火燒毀了繁榮一時的長安,失去家園的百姓們四處逃竄,滿目瘡痍,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人們深深的絕望。
在這個背景下,李白,晚年在混亂的政局下一時糊涂,站錯了隊,從鮮花著錦的明星淪落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階下囚;
高適,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敬愛的上司哥舒翰被士兵們脅迫發動兵變,自己也不得不離開,四處流亡。
很高興一個動畫電影能一定程度上地跳脫出合家歡的桎梏,大膽地展現出個人的困境和時代的悲劇,為整部電影的真實性與厚重感添了濃濃一筆。
不過顯然,呈現苦難不是《長安三萬里》的最終目的:
高適最后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沉著冷靜的心態,來回奔走救駕,成就了“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李白雖從神壇跌落,仍能在夜郎放還后,經過白帝城時,寫出“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寥闊,讓我們時隔千年,感受到他看淡一切的曠達。
經歷重重艱險,仍能看到浴火重生希望,這才是我從《長安三萬里》中讀出的更深層次的內核。
(三)一些想法
誠如我在開頭所言,關于這部電影,足以言道的方面很多,而我只挑了其中兩個方面細講。
但是這也不是說明我對這部電影的所有細節照單全收,該提的看法還是得提。畢竟,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一個點是,李白一些行為顯然過于夸張,天平從天才向瘋子傾斜,讓人有些難以適應。
在江夏干謁失敗之后公然在街上拔劍亂砍,真的不會被官府抓起來嗎?
在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自己寫不出來,然后把筆狠狠往地上一摔,不像下棋下不過對手就把棋盤掀了的小孩嗎?
我期盼的詩仙,是瀟灑,是不羈,可以有一點狂,但絕不能是瘋瘋癲癲,行事悖逆。
李白的刻畫,有點像影視劇中演技不太到位的演員,想演出某種情緒,結果愣是擠眉弄眼,舉止浮夸,不免落個“用力過猛”的評價。
不過把李白搬上熒幕本身就是一個頗有難度的事情,畢竟他已經家喻戶曉到成為烙在每個中國人心上的文化符號,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長安三萬里》的李白過于戲劇化,會不會又有另外一些觀眾覺得剛剛好,甚至還不夠有表現力呢?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
怎么讓它更貼近大眾的期望,需要主創團隊更長時間的摸索。
還有一點,網上不乏有人評《長安三萬里》為三個小時的流水賬,敘事過于直白。
而我從影院出來的時候,確也有同感。雖然是一部大片的時長,卻沒有那種看完意猶未盡,仍期待著續集的沖動。
觀影平淡,是個弊病,也是歷史題材的一個局限,更別說它聚焦于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并且大體還是按照歷史脈絡的走向來拍的。這就相當于小學初中的課本已經向我們劇透了片中角色的命運。
故而,單從劇情上來說,它的懸疑程度肯定是無法與《長安十二時辰》這種半虛構的歷史作品相媲美的。但也正因如此,主創團隊們挑戰這種歷史紀實的勇氣才越發可敬。追光動畫以前做的《白蛇》、《楊戩》等作品,都是神話題材,劇情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而這次,當他們選擇了盛唐詩人這個題材之后,就決定了他們需要嚴謹地查閱史料,在一段已經廣為人知的“劇本”上發力,從視聽方面入手,力求張力的最大化。
在劇情有一定的限制下,作為一個觀眾,我仍能被角色們的魅力所折服,被幾千年前的深情厚誼所打動,公道地說,電影瑕不掩瑜,還是值回了票價。
雖然離現象級的神片還有一定距離,但是作為一次對歷史題材的探索和嘗試,《長安三萬里》無疑是成功的。
中國有著五千年深厚的底蘊,可發掘的文化瑰寶數不勝數。《長安三萬里》的出現,開創出又一個老少咸宜的電影分支,為之后的歷史題材動畫電影起個好頭。希望后面更多優秀的作品出現,讓我們通過熒幕,能與五千年長河中的先賢們同舟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