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這樣一條微博,說上面這張照片里的人承包全年影院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爛片。看完后小編會心一笑。
《爵跡》爛歸爛,畢竟是符合熱門IP轉化的規律的,而且郭小四導演電影也總會有一些創舉。《爵跡》是國內第一部真人CG奇幻片,所以今天小編不是要跟風罵《爵跡》,而是要發揮專業優勢,帶領大家揭秘真人CG技術。
有朋友就不樂意看下去了,國內的CG制作水平全是五毛特效,有什么好講的?很不幸,小編大學所學專業是計算機多媒體(影視動漫設計),有一個可供選擇的研究方向便是影視特效制作,也就是畢業后專門制作五毛特效的人。而且帶小編入三維動畫這一行的師傅王群正是從事影視特效前期建模出身。只不過小編后來覺得做特效太依賴前期的拍攝素材,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受,所以就放棄了。
這下小編耳邊似乎又能聽到不少逆耳忠言了,“讓你犯傻選了這垃圾專業,你要是老老實實跟著母親學CAD,現在至少也能在設計事務所混到個項目負責人,你想追同樣做設計的女生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便;你要是踏踏實實跟著父親學人力資源管理,如今好歹也是企業HR經理。父母給你鋪好的路你不走!偏偏選了個看似處在朝陽產業,實則黯淡無光的行業。最終被迫轉行做平面設計,淪落到每天晚上躲在自己的小房間噼里啪啦敲著鍵盤寫你的破影評,第二天再偷偷摸摸地發出去,活像一個loser!”
可是小編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必定有對它的熱愛,它興盛也好,沒落也罷,小編都會把它作為愛好堅持下去。就好像圓珠筆手繪雖然只是上不了臺面的小畫種,小編依舊喜歡畫、喜歡看;中國足球萎靡不振,也不妨礙小編做一個球迷。
真人CG技術說白了就是在1:1的三維動畫人物上貼個真人的臉皮,前一陣子上映的《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屬于純CG動畫電影,純CG動畫電影的制作依舊頗有難度,真人CG電影制作過程必定是更加艱辛。
首先必須拍攝,還沒有合成特效的拍攝花絮一直都是非常逗逼的,演員只能憑空瞎比劃,還要穿著難受的動作捕捉裝備。
光學式運動捕捉通過對目標上特定光點的監視和跟蹤來完成運動捕捉的任務。常見的光學式運動捕捉大多基于計算機視覺原理。從理論上說,對于空間中的一個點,只要它能同時為兩部相機所見,則根據同一時刻兩部相機所拍攝的圖像和相機參數,可以確定這一時刻該點在空間中的位置。當相機以足夠高的速率連續拍攝時,從圖像序列中就可以得到該點的運動軌跡。所以你會看到演員身上穿著的動作捕捉衣服有很多小球,這么一個小球在小編兩年前接觸動作捕捉技術時售價要每個60歐,可以想象真人CG技術的燒錢程度,而國內電影投資方有時預算不夠,急于收回成本,導致后期制作頹唐,出來的都是五毛特效。
剛才說了真人CG技術還要把臉皮“貼”到三維動畫的模型上,畢竟很多粉絲來看電影就是為了看他們那張臉,所以每個演員會佩戴一個faceware頭盔,從臉前方來實時捕捉臉面的具體表情。每掃描一個角色(僅頭部模型)至少需要8個小時,在這8個小時之內,演員們都需要根據電影角色性格要求,擺出至少150組不同的表情。在劇組拍攝完成后,400多位數字工程師花一年半時間完成電影的后期制作。
然后在這樣的拍攝環境下我們再來談談演員的演技問題,國外的影視行業分工明確,是有專人負責動作捕捉的表演。國內為了追求明星效應,直接就找來一群小鮮肉開演了。可以說他們和你我他都一樣,一個人在干兩個人的活。本身演技就還需打磨,再加上動作捕捉裝備的妨礙,后期合成又不走心的話,基本上片中除了范冰冰的頭發能作為洗發水廣告的特效,其他人都是被特效做殘的假人了。說到頭發再來講講影視特效中的毛發解析動畫,電影里人物的頭發特效一般都是要一片片發絲貼圖貼上去的,而冰冰頭發特效上大概有9000多根引導曲線,整個有超過四十萬根毛發。其實真實的人一般也就八萬到十萬根,但是你要按真實的去做的話看起來是很稀薄的,所以必須加大數量。加大數量就意味著動畫渲染的時長就會成倍增長。這是不計成本盲目追求效果,是影視特效制作的另一個極端。
后期的特效合成需要用到許許多多專業軟件,小編素材準備的不夠充分,留待以后聊別的特效堆砌電影再說。有人說《爵跡》有趕超日本CG技術的苗頭,那我們再來看一部日本真人cg電影。日本真人cg電影中,小編印象最深的是《大盜石川五右衛門》,整部影片一共用到一百座布景,CG鏡頭數達到了2500個。大阪城的街景完全由CG繪制,五右衛門與才藏對戰戲也是CG。在電腦特技的打造下,大阪城在鏡頭的俯瞰下氣勢磅礴,巨大的鋼鐵般的主城頗似哥特風格的古堡。茶茶公主的寢宮古樸華麗,她與石川相會的瀑布在點點螢火蟲的點綴下顯得恢弘壯麗。上百人的歌舞伎表演、雄鷹與冰川,遼原和巔峰,讓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