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發布了一些視頻和文章,今天一看就有很多顯示推薦受影響需要申訴。有點煩惱,這么回事呀。這么是這樣子。
這難道不是變相的壓制嗎?覺得他們是用戶太多了,就開始變著方法來壓制了。
今天聊一聊別的吧,
因為未來最珍貴的東西不是工廠、房子、物質,而是數據、認知、思維。
人類認知的分層在不斷加劇……不同層次的人,未來將進化成不同的物種。
這些人能通過自律/學習等等不斷精進,包括大數據/算法等等這些都是他們保持高層次的工具,這種人將越來越少,但恰恰是這極少數人,能成為人類食物鏈的最頂層,引領和統治一切,進化成社會的主人,是人類進化而成的新物種。
人與人的差距,是從財富差距開始的:
由于互聯網和科技的出現,使社會財富差距變成了這樣指數型分布,高科技,確實正在加劇貧富分化。
其實不僅僅是互聯網,包括高鐵、人工智能等等,都在加強這種“贏者通吃”的效應,因為他們促進了資源的流通,而人都是趨利性的,資源流通性越強,人們就越容易把資源投向最增值的地方。
未來99%的人的行為都是被情緒引導,而不是被價值引導,更不是被思想引導,因為他們需要的并不是價值和思想,而是各種情緒安慰,所以互聯網上最容易傳播的從來就是各種情緒和偏見,而不是真正的價值,這99%的人自以為掌握了各種真理和見識,其實他們只是把情緒當理性,把信息當知識,把偏見當思想。
人們正在拋棄一切深刻的東西,包括文學/哲學/思想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太深刻太沉重了,同時又不斷地尋找可以麻醉自己的東西,以直播/短視頻/游戲為代表的互聯網娛樂產業將越來越發達,因為這些東西可以讓人快樂,哪怕是短暫的,但是由于內容在不停的更新,于是大家都樂此不疲。
隨著科技的發達,99%的人都將變得越來愚蠢,只有1%的人有思想就可以了,這些人引領了社會進步,給剩下的99%的人制定好規則,讓他們自己傻呵呵的玩耍就可以了,就像寵物一樣被圈養起來。
給它們每個人一個10平方米的空間,讓它們每天沉溺在娛樂節目/游戲/直播/短視頻/小說里,它們就像一只長不大的嬰兒,哭了就去哄一下,或者給一口奶吃就可以了,然后被各種廉價的食品填飽,每天各種嬉戲和打怪,享受各種刺激,樂不思蜀。
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人類的文明的開始就是從圈養豬牛羊/雞鴨鵝等等開始的,只不過那是農業文明。后來文明又經歷了工業文明,也就是是圈養機器的文明。很快我們就會步入智能文明,智能文明就是“圈養人”的文明。
最后,那些泛泛之輩、蕓蕓眾生都將淪為無用人群,如果一個人沒有文化、不善于學習,人生只能越陷越深,毫無希望。
可以預見,這些無用人群將無法參與社會經濟的運作,只能被統統“折疊”起來,盡量減少對社會的資源消耗,他們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
未來的世界看似是一個世界,卻由很多個平行世界組成。
第一世界的人從一個social的場合到另一個social的場合,交換共享資源;
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還要把時間用在技能培養和自我提升;
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種充斥著垃圾信息的互聯網上度過,用廉價的食品喂飽自己,又用廉價的社交媒體消耗掉。
這就是未來世界,被分成了三層:頂層王侯,中層精英和底層無用人群。
未來處于不同維度的人們,就是不同的物種。
不同物種的人,將生活在不同的維度里,即便大家身處一個世界下,也會熟視無睹地擦肩而過。
下一個維度的人,只能是上一個維度人的意識到投射。“高緯人”對低“緯人”的操控,就像上帝操控人一樣。
千萬不要被卷入最下面的“無用人群”里,因為那里可能是一個無底的深淵:解決這些無用人群的最好辦法,就是徹底減少這些人的社會活動時間,使他們不停的處于勞作中,盡量減少對社會的資源消耗。
人類正在兩極分化:有的人要下地獄,有的人在上天堂。一小部分人將進化成為另外大一部分人的上帝。
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人,能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學習/修身和正己,不貪圖享樂和刺激,在自己專注的領域不斷深耕和精進,然后成為那1%的人。
創新才是根本
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其實是一條指數曲線(如上圖)。人類自誕生以來都是在量變,步入移動互聯網階段才開始質變。移動互聯網的誕生就是人類歷史進程的臨界點。
我們在經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電氣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之后,終于迎來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就是“移動信息技術”的革命,而正是這次革命,才使人類歷史進程突破“臨界點”步入爆發期。
1750年,第一臺蒸汽機被瓦特發明出來,當時很多人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蒸汽機人類的將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百上千倍,從而掀起了工業化大生產的序幕。
1860年,“電”被廣泛地運用,人們的生活中才有了電話、電視、收音機,而電動機的誕生又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迅速增加。
1950年,信息技術革命爆發,電腦開始幫助人類處理信息,這其實相當于人類的大腦內存一下子無限擴大了,這是一種質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開始真正地通過無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此時信息增長的速度有多快呢?需要用16乘以276次方去描述,信息膨脹的速度等同于原子彈爆炸的速度。但是如果你認為移動互聯網就是把傳統互聯網移到了手機上,那就想得太簡單了,互聯網是傳統商業的的延伸,而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顛覆。
互聯網的歷史使命是搭建各種平臺,用平臺幫助人們解決各種問題,做買賣是電子商務,看新聞有新媒體,娛樂有網游、溝通有電郵和QQ等等,對它來說平臺是核心、個人是邊緣,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使命是去核心化、重塑個人的人格。它依托于嶄新的社交關系,它更主張建立起一個個地星羅棋布、百花爭艷的眾小個體。這些眾多支離破碎的個體,看似松散卻可以瞬間結成網,也可以瞬間產生鏈鎖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
以往每次革命,其本質都是統治階層自上而下地尋求突破,確切是說那應該叫“改良”,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卻使廣大草根和屌絲人手一器,自下而上的折騰,這才叫真正的革命!
移動互聯網的特征是:信息的個體化,平臺的去核心化、分享的連鎖化、渠道的扁平化。這些將導致產品成本無限趨于0,而產品利潤可以趨向于無窮大。對于商家來說,最重要的不再只是“產品”,還有“數據”。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即便你明白這個道理,但很有可能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化節奏實在太快,快到什么程度?比如當很多自媒體還在高喊要“革”了傳統媒體的命時,喊著喊著就成了歷史,碎片化的自媒體又被今日頭條這種平臺聚攏,運作模式又被革新。以前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呢?分必是合,合必是分!各位,不是我們沒能面對,而是稍一不留神,你就錯過了一個時代。
移動互聯網有不只是信息的傳導和交互。它最突破的地方更在于:它使“機器”第一次有了“思想”,開啟了智能化的序幕。
比如蘋果推出的手表,它不停采集你的數據,通過APP處理分析出你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們吃了什么,做了哪些事情來提高效率。
比如可穿戴設備,我們用它來接收數據,這樣就可以給盲人做一個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攝像頭,可以看到前方,通過各種摩擦跟它互動。告訴這個盲人怎么走。
比如,視覺跟蹤它會跟蹤你的眼睛看的地方,知道你在看什么。通過視覺跟蹤,我們還可以捕捉他的情緒,利用這些技術去跟蹤他的眼球,去看他在看哪些內容的時候情緒變化如何,據此去更改我們的內容。結果就是,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實際上它也在看我們。我們就可以去根據這樣反饋來修改我們的作品。
比如語音技術,有一種實時的翻譯工具,畫面拍的是西班牙語,顯示出來就變成了英語。
比如3D打印,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顛覆就是,你以前認為硬件的那些東西,在未來都會變成軟件了。3D打印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圖紙,是能夠更改的能夠傳輸、修改的,是數據形成的。
等等等等……200年前,人類所有的財富都是資源化。100年前,人類所有的財富都是機器化,今天人類所有的財富都是智能化,工業4.0其實就是智能的1.0,就像上帝賦予人類智慧一般,如今人類又將智慧賦予了萬物,使它們具備思想和意志。
真的好神奇啊!于是,人類的手伸得更長了,腳可以跨得更遠了,眼睛可以看得更透了,大腦內存也擴大了,神話里才有的千里眼、順風耳、火眼金睛、筋斗云,都將在這個年代都被實現了,人人都能成為擁有法力的神仙,真是不可思議……
所以,移動互聯網就是一個制造神話和奇跡的年代。前人成就了這個時代,然后這個時代又成就了我們。這個世界也已經不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只要敢想敢為,隨時可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