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流之五
——魏晉德行“三君”
據史料記載,陳寔和他的六個兒子都很賢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長子陳紀(字元方)、四子陳諶(chén,字季方),和父親陳寔被時人合稱“三君”,是當時道德的典范。因為陳寔、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墻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習他們的品德。
《世說新語》德行篇第六記錄了陳寔一家出行的小故事。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徐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b>
文中的人名頗多,先來理一理。荀朗陵,即荀淑,字季和,東漢潁川人,恒帝時為郎陵侯相,有“神君”之稱,育有八子,文中叔慈、慈明最有才名,與其余六子被時人稱為“八龍”。長文是元方之子、太丘之孫,文若,荀朗陵之孫。
故事其實很平淡,除了贊美陳太丘為官清廉、德行高尚以外,關鍵是最后一句,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b>太史是當時掌管典籍、祭祀、天文歷法之人,這陳寔一家出行,連天象都有吉兆,稱之為“真人東行”,所謂真人,應指至德之人,很是了得。
《世說新語》“夙惠”一篇是專門記敘早慧兒童的,第一篇就是寫元方、季方兩兄弟。文章說,有客人來陳太丘家過夜,陳老爺子和客人徹夜暢談,命元方、季方去給客人煮飯。小兄弟倆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話,聽到入神,竟把干飯煮成了稀粥。陳老爺子來問時,兩人就老老實實地回答了。陳老爺子問他們聽到了什么,兩兄弟很快將剛才所聽全部復述了一遍,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非常滿意,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干飯呢?”
文中的陳元方,小小年紀時,便已是不凡。諸君切記,此元方非彼元芳也,狄仁杰身邊的那位尚武,這位尚文,是東漢道德家,黨錮之亂后,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世說新語》中,雖然“夙惠”第一則故事就是寫陳元方的,但,他的故事卻不僅僅收之于“夙慧”篇。如《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與“方正第五”均記錄了陳元方少時的故事。
先來說說何謂“方正”?方正,指人的品行剛正不阿,不為外力所屈服。此篇共有六十六則小故事,記載了魏晉士人們剛正耿直、不畏強權、盡忠節孝、舍生取義的故事,展現了魏晉士子的風度氣節。
其中這樣描寫陳元方: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寔與友人相約一同出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友人還沒來,陳太丘就只好丟下友人自己出行了。等他走后,友人才姍姍來遲。來遲了不算,還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真不是君子?。∶髅髋c我相約出行,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唉,究竟是誰失信于人呢?
且看元方的回答,“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聽了,由“怒”轉“慚”,下車想要去拉元方,元方這孩子,好有性格,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
讀到這兒,我在想,為什么要把這個故事放到“方正”篇呢?其一,陳寔雖未出場,但寥寥數語,卻恰見他的風格,遇事剛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按照約定時間來,便是失信,何況,還是“久候不至”?元方,小小年紀,處事有進有退,先陳其情,“待君久不至,已去”,再述其理,“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進退有據,據理力爭,要知道,這不過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呀!
再如“言語第二”中的故事: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b>
元方十一歲的時候,去拜訪袁公。這個袁公,有人說是袁紹,但無史料佐證,不知究竟何人。袁公也曾經問過一個與前文雷同的問題,“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撫慰,放手讓人們安居樂業。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了。
如果袁公之問到此結束,那么,就看不到元方精彩的應答了,劉義慶大概也不會把這個故事編進《世說新語》。
陳元方以一個十一歲孩子的身份,這樣的回答不可謂不周全,可關鍵是,袁公要為難他,于是追問,“我過去曾經做過鄴縣縣令,正是用的這種辦法。不知道是你父親效法我呢,還是我效法你父親?”
讀者諸君,如果是你,會怎么回答?
說誰效法誰都是不好的,說父親效法袁公,父親的威名落地,說袁公效法父親,只怕眼前這一關就不好過??墒菣C智如元方,卻毫不猶豫回答了出來。
“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周公,商周時期著名的賢者,孔子,儒家學說創始人,用這兩個生在不同時代的圣人作比,闡述這兩個人并不存在誰效法誰。言下之意,我的父親和袁公您,也不存在誰效法誰。而且,以周公、孔子這樣的人物來作比,既突出了父親的功德,又抬高了眼前的袁公。
聽到如此妙答,我想,袁公此時一定是笑逐顏開,拍手叫好!同時也難免要感嘆一句,“后生可畏??!”
陳元方的兒子長文也頗為有趣。元方之子名陳群,字長文,也頗為了得,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盡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記載: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元方的兒子長文與季方的兒子孝先,爭論誰的父親功德更高,不能決,于是問太丘,太丘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鄙兑馑??就是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
由此衍生出一個成語,“難兄難弟”,注意,這里的“難”讀第二聲,是不分伯仲的意思,原本是形容兄弟二人都非常好,今人卻多為反用,諷刺兩人同樣壞。用得多了,竟已經忘記了本來的出處,只記得今日之意了。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陳寔一門,爺孫三代,流傳的何止十世,千百年來,依然有人銘記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