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運營是一個激發用戶參與價值的職業。
內容運營作為互聯網運營中的一個分支,以內容為載體,在為用戶帶來價值的同時,也促進著自家產品的迭代。
自工作至今,個人在內容運營方面擁有兩年的工作經驗。按實際來說,作為一名運營處在這個階段難免有些尷尬:與運營小白相比,個人已經掌握了些許內容運營的門道;但是和經驗豐富的運營相比,在執行手法和職業知識的系統性上還相差甚遠。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自我職業的理解,個人將兩年內容運營經驗總結為三點,權當交流:
一、內容運營與編輯的本質區別
兩年前,作為一名內容運營新手的我便有一個疑問:內容運營與編輯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在擔任內容運營第二個月,個人便親身執行了一場在12小時內漲粉5000+的線上活動。當日的活動借由一篇推送,外加簡潔清晰的活動規則,使得此次活動在珠海地區得到迅速傳播,也正是此篇推送超出了我原本對“內容運營”的理解。
1.編輯的內容創作時效性較差、反饋成本高
內容運營作為互聯網運營中的分支,工作業務本身便具有互聯網的屬性。相比傳統行業,以傳統紙媒為例:一本雜志在編排后由讀者購買閱讀,這之間的關系大致是單向的。就算讀者有什么意見想要反饋給雜志社,也需要通過郵件或電話進行反饋,不論是內容的獲取還是反饋,時效性較差且成本較高。
2.內容運營要激發用戶的參與價值
內容運營不同點在于:運營者借由微信、微博或知乎等社交媒體平臺推送一篇內容后,用戶可以以快速且低成本的方式獲取到內容,并對內容的進行反饋,這之間的關系便是雙向的。正是互聯網的這種快捷性,為用戶營造出良好的參與感,也正是這種用戶強參與的機制,造就了內容運營工作需以激發用戶參與價值為重。
二、內容創作的一些基本原則
1.把握主線內容與子線內容
個人在擔任內容運營期間,曾根據公眾號平臺數據反饋推斷出一些內容創作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個品牌的內容運營,在主線內容方面要有一個專攻的主題,以此打造出一個品牌的識別度;在子線內容中,可以創作一些與主線內容相關,文風偏諧趣幽默的文章,促進內容傳播性。
2.把握內容創作的“定位”與“格調”
除了區分主線內容與子線內容之外,內容創作還要把握好“定位”與“格調”。定位,即明確內容的邊界,知道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格調,便是附加在品牌上的風格標簽。
3.一個失敗的例子
以之前個人運營的公眾號為例,“華發繽紛匯”以珠海新聞為主線內容,子線是以華發集團的線下活動或珠海趣事為主,在文字風格上以輕松諧趣為主。但是有一次根據運營負責人的指示去采訪了一位珠海的明星,期間不論是在采訪準備還是內容創作上,在時間方面都比其他內容投入得多,其結果因為與“新聞”不搭邊,且文字風格較為矜持,致使當日主標內容閱讀量只有300+(公眾號粉絲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