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一年多之前自己還是只用QQ來聯絡,時不時會寫寫QQ空間與博客。后來從朋友那知道了還有微信這個工具。只是一直也沒用,印象里覺得微信不過是個QQ的變體罷。有QQ用時還不必非要著急用微信。
聯絡圈,比如生活的工作的,大多都在QQ里,發郵件傳文件也是,更多需要在桌子上的電腦PC端。所以好長時間都沒有這個好奇心去裝個微信玩。也因為一直未用智能手機,手機只用來打電話,像個現代原始人,于是未發現微信更擅長于手機端這個特點。
一位小學時期的朋友在一年多之前的某一天,突然說:你怎么不用微信啊?你下載個微信聯系吧。我這才聽了進去,不過因為手機系統也不怎么先進,短信息都不怎么發了,在朋友的指導下,下載了微信,版本也陳舊,還是放在那里又好久沒用。
后來又過了一陣,打算隨時寫東西,就想用平板電腦,于是有了mini的平板,這時突然發現了微信極為便利之處。
微信的一個作用之一,就是把這些各種時期都聯絡起來,而且可以很方便地隨時隨地聯系,只要大家都愿意。起碼不像以前那么多年都聯系不到。前些天與一個朋友聊起,我說:不是去年才見過嗎。朋友說:現在見你都是按年見呢,是不是以后還要按輩兒見呢。其實真的是按年見都已經非常不錯了,還有好多非常好的朋友,可能好多好多年都見不到了。
用了微信后,順便就開通了朋友圈。當然也有朋友至今都未開通朋友圈,真是羨慕,對于他們, “需要”耗很多精力在朋友圈的時候幾乎不存在。可是開通了朋友圈,不可否認地發現,可以從朋友圈里得到不少的收獲。
收獲
自己剛開通時,也是非常開心,可以看到朋友們豐富的生活,近期的狀態,見到很多新鮮事物,與大家的聯絡親近多彩了許多。自己的一些生活狀態也給朋友們看。也因此可以通過查檢記錄,不斷地讓自己向更好的方向調整。有個朋友還說:看你朋友圈覺得你更近了。聽到這樣的語言,自己心里也是溫暖得很。
盡管很多朋友不在眼前,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們現在的狀態,還能時時想起他們過去時光的美好。記憶里能想起的有十幾歲穿著橙色白色相間的漂亮裙子的女孩,青春靚麗。還有在教室里同學們面前唱出好聽流行歌的女孩悅耳嗓音,婉轉悠揚。等等很多。
當然近期的新鮮事也有很多。看到很多朋友傳出的真善美滿滿的力量。可以讀到很多撫慰心靈的文字,比如有從同一個專業的朋友那里分享的對工作和專業有關的好文章,自己也把相關公號里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有很多新鮮點子創意的文章,讓自己也受到啟發,對創造多很多思路。還有些生活實用類的文章也比較有意思,都可以做生活的參考,有推薦哪里有好玩的好吃的地方,介紹生活小竅門的,怎樣可以讓人更健康的等等,琳瑯滿目。
“煩惱”
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圈的“煩惱”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比如說,屏蔽與被屏蔽,刪除與被刪除,轉發與被轉發。
1.屏蔽與被屏蔽
開始的時候并不知道,是偶爾不知想起哪個同學轉過一篇什么文章,想返回去再看一遍,這才發現看不到對方的朋友圈了。盡管這個同學不很熟,自己還是很憤怒。
不過怒過了也就沒事了。要允許人家把人家自己關閉起來。每個人的開放程度不一樣。就有人全開放,有人半開放,有人純粹不開放全封閉。誰有空專門針對我一個人不給我看他朋友圈啊,那肯定是他自己的處理模式,一批一批的對待的。哪那么閑啊。不過既然人家那么封閉,只好尊重了,就刪除了對方。本也就是萍水相逢連點頭都不算。這樣就OK了。
自己的朋友圈是全開放式,覺得自己看上去特別有收獲的東西,希望分享給大家都看,所以幾乎不屏蔽人,對大家都是可見。當然對一些主動添加我,之后發現對方只做廣告的,就不對其開放,我的朋友圈畢竟還有我的一些生活,不愿讓只做廣告和保險,除此再無其他交集的那樣的陌生人看到。
2.刪除與被刪除
自己既然添加了當然就不主動刪除了,如果要刪除當初干嘛又要多此一舉的添加好友。至于被刪除,也是沒空去看的,而且被刪除也跟我沒關系,是對方要刪除,和我一點關系都沒有,哪里能抽出空閑去看別人有沒有刪我。本來我轉發的一切東西都是愿意給別人看的。別人沒有空閑也是正常。
近期比較多的情況是很多人收到“清清吧,不用回”“名字變色”等等群發信息測試有沒有人把他刪除。其實也測不出來,該發出去的都發出去了,還是不知道誰把他刪了。發這些信息的人,也是比較緊張或者說安全感不足,就怕別人把他刪除。其實真正的朋友哪會刪除啊。能刪除你的人本就是在你生命里無關緊要的。
另一方面,可能有人給他發這類信息,他比較憤怒又不知怎么發泄這憤怒,就轉發出去。沒底氣,憤怒,或者求關注的人就群發出去了。其實也很簡單,這樣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給我們發,發的人大概5%左右。發的人通常不是特別好的朋友,只是熟人,不是知己,只是知道自己。群發信息可能是微信源頭一個很low的營銷策略吧,但還是能吸引到一部分人為它增加流量,沒辦法就是迎合了人們安全感不足希望得到關注的人性特點。發這個信息既然是為了“求關注”,那就根據發信息的這個人的情況,想怎么聊幾句就怎么聊幾句。但一定會回復,不回復反而是能量堵塞不流動了。
3.轉發與被轉發
朋友圈里轉發的內容雖然都不相同,卻有規律可循。和人們的修養閱歷素質有極大的關系。低學歷低文化水平的人,也不知為什么就只能轉一些疑似色情淫穢圖片標題的內容,這些太沒有營養,光看題目只能倒胃口沒有任何好處,自然只能不看對方朋友圈了。
還有單純只發自己真實豐富生活的,可以看出對方身心充滿愛,滿滿的積極力量,與他們豐富多彩的互動,雙方都會開朗陽光好多。也有人說是假造出來的,其實也無所謂假的,能展示出來的生活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會有人對另外一個人所有的生活都感興趣的。甚至還有一些人連他自己的全部生活都不感興趣,更別說讓他對別人的生活感興趣了。
還有些人發的是很精致的圖文,很時尚很先進,這些在電視劇里都能看到,被他們引到現實生活了,這就是媒體的作用了,媒體有時就是時代風尚的引領者。自己轉的文章,開始有人轉自己也很開心,自己也轉些好友轉的文章,后來也不喜不傷,好的文章,讓它自己自然運行就最好了。
不過是玩個朋友圈
朋友圈能把人們緊密的聯系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及時反饋作用。像所有的游戲一樣,及時反饋就能吸引到人,學習有時不吸引人是因為它不能及時反饋。被關注與被尊重是所有人的需要,朋友圈因為能夠給予人們需要的關注與尊重,所以還在風靡。
朋友圈說到底,就是個“玩具”。看的豁達了,其實就明白其實人生就是玩一場,看怎么玩,嚴肅謹慎也是玩,輕松自由也是玩。其實說到底,你所追求的一切理想都是為了讓你在這人世間好好地玩一場,把“玩”字換成“度過”也是同一個意思的。游戲是兒童的事業,事業是大人的游戲。
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做是人自己用來哄自己的“玩具”,房子高樓大廈是玩具,人發明的汽車與公路是玩具,網絡與智能技術也是玩具。所有的工具也是玩具,不過是表面的名稱不同而已,實質的本能都是類似的。朋友圈與你所玩的一切“玩具”一樣,所以是你想怎樣玩就怎樣玩好了,用它來聯絡朋友增進感情也是“玩”,用它來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也是“玩”。不過也不要被玩具控制,被控制那是上癮,比如類似賭博就是上癮。玩朋友圈能有創意玩出來,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幸福,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了。不過是玩個朋友圈,如果你讓自己玩的不開心,就事與愿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