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作為中國古典美學范疇,歷來受到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高度重視。人們普遍認為品茶是詩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極重意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界說,他認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高度融合。
茶藝特別強調造境,要求做到環境美、意境美、人境美和心境美。四境俱美,才能達到中國茶藝至美天樂的境界。
茶藝四境
環境美
外部 內部
茶藝中所謂的環境,即品茗場所,它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對于外部環境古人很重視植物的選擇,因為按照中國茶藝 “君子比德”的審美理念,這些植物是構成茶境文化品位的要素,是對茶境內涵意蘊理解的導向。
在諸多植物中,古代茶人對竹、松推崇備至。茶人們在營造茶境時喜竹,因為竹子“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
也因為竹子可以啟人心智、潔人情懷、陶冶情操,同時還由于竹子的形態如鸞鳳之羽翼,欣然而形,蒼然而色,玉立風塵之表,具有天然的野趣,洋溢著“山中情”。
除了對植物選擇的偏好之外,中國茶藝所追求的外部環境之美,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
其一為幽寂的寺觀叢林之美;
其二為山野自然之美;
其三為幽雅的都市園林之美;
其四為樸素的田園農家之美。
只要你有愛美之心和審美的素養,大自然的樹陰里、芳叢中、小溪旁、碧巖下、一樹紅葉、幾叢菊花,處處都是品茗佳境。
意境美
六藝助茶
“茶通六藝”,在品茶時則講究“六藝助茶”。
六藝泛指琴、棋、書、畫、詩、曲和金石古玩的收藏與鑒賞等,以六藝助茶時,特別重于音樂和字畫。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修身四課——琴、棋、書、畫中,琴擺在第一位。
琴代表著音樂。儒家認為修習音樂可培養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素養,使自己的生命過程更加快樂美好,所以音樂是每一個文化人的必修課。
我們在茶藝過程中重視用音樂來營造意境,這是因為音樂,特別是我國古典名曲重情味、重自娛、重生命的特點,能促進人的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以及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再創造。
人境美
獨品得神
所謂人境,即指品茗人數以及品茗者的素質所構成的人文環境。我們認為品茶不忌人多,但忌人雜。人數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品茗方式。
獨品得神一個人品茶沒有干擾,心更容易虛靜,精神更容易集中,情感更容易隨著飄然四溢的茶香而升華,思想更容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獨自品茶,實際上是茶人的心在與茶對話,最容易做到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盡得中國茶道之神髓,所以稱之為“獨品得神”。
心境美
生機之甘
品茗是心的歇息、心的放牧。
品茗場所應當如風平浪靜的港灣,讓被生活風暴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心得到充分的歇息。
應當如芳草如茵的牧場,讓平時被“我執”、“法執”囚禁的心,在這里能自由自在地漫步。
應當如溫暖宜人的溫泉,讓被世俗煙塵熏染了的心,在這里能痛痛快快地洗個干凈。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品茗為的就是品出一份好心境,所謂好的心境主要是指閑適、虛靜、空靈、舒暢。
有了這樣的心境,在品茶時才能做到“在枯寂之苦中見生機之甘”,才能在不完全的現實世界中享受一點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你喜歡怎樣的意境呢?
了解更多茶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sandechadu0717? ? ? ?
?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5NzE0MzQ2Nw==&scene=124#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