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彼得森旁征博引,為了讓我們真正了解他所要說的,總是從遠古的生存環境和人類行為反應開始,解釋人類的行為規律。亞達夏娃原本沒有意識,在伊甸園里生活得天真無邪浪漫快樂。一旦有了意識,有了蛇進了伊甸園,人類便有了原罪。因為這份原罪,所以我們有時候不那么愛惜自己。
為了全面理解他所說的“待己如助人”,我就借助他的閃亮的思考,來記錄內心的觸動,試試詮釋和呼應他的人生法則吧!
對于意識的恰當解釋,可以為人們指明走出困境的方向。
人們一直身居秩序,被混亂所圍繞。混亂出現時,大腦會做出極為簡單、迅速的反應。當我們的祖先還住在樹上,需要隨時提防蛇的突襲時就已經演化除了這套神經回路。首先會有身體的本能反應,然后是后來進化出的更為復雜緩慢的情緒反應,最后才是更加高級的思考過程。 反應越快,越接近本能。
有一位老和尚,囑咐他的弟子們去山上打柴。弟子們走到離山不遠的地方,發現洪水一瀉而下,他們不能夠渡河打柴了。大家束手無策、無功而返,回到寺里面,好多弟子都非常喪氣。只有一個小和尚坦然面對,師傅就問他那小和尚為什么心情保持平靜。小和尚從懷里掏出一個蘋果給師傅,說他過不了河打不到柴,沒辦法,他看見河邊有蘋果樹,就把樹上的蘋果摘回來吃了。老和尚對小和尚非常滿意,后面就穿衣缽給了這位小和尚。
上山打柴是秩序,洪水泛濫是混亂。面對洪水不能打柴,逃離是本能,喪氣是進化出來的情緒,但是我們能夠活在當下,看到路邊有蘋果因此懂得及時享受,這是對本能的對抗,新的秩序,是高級思維方式。
小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這是混亂。他們的父母親不責怪不打罵孩子,這是秩序。意外的事情已經發生,責怪憤怒是本能,高級的思考,是接受、反思、放下。
人們所在的熟悉領域之外充滿了未知,對秩序與混亂的恰當調和可以使人們領會到存在的意義。 當你恰到好處低處在秩序和混亂的交界線上時,生活就會變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滿意義,你也會進入忘我的專注狀態。
只有當你熟悉了邪惡,尤其是內心的邪惡之后,才能夠選擇不去靠近它或者創造它。 對于孩子,保護遠遠比不上培養和賦能。我們把所有危險拒之門外,讓人接觸不到任何有趣和有挑戰的事物,最終會變成一無是處的巨嬰。 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還是堅強的?如果善是被賜予的,而不是掙得的,雖然更輕松,但是比不上通過努力去獲得善。
意識的意義在于自由選擇。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淡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不然操持未定,應用未圓,恐臨機登壇,而上品禪師又成一下品俗士矣。”意思是說, 淡泊的操守志向,需要經過榮華富貴、熱鬧喧囂場所各種誘惑的考驗;鎮定自如的操守品質,還需要在紛亂嘈雜的環境中經受考驗。不然人的操守與志向還不堅定,行動處事還不能圓滿完善,恐怕一遇到登壇講經說法的機會,高僧也會變成凡人俗士了。
我們對于混亂或者邪惡,也還是要熟悉了解他們的。這讓我想到了電影《黑天鵝》,一個人能演白天鵝,固然好,如果能同時演白天鵝和黑天鵝,那更好,如果在演完黑天鵝之后還選擇做白天鵝,那就太棒了。
如果我們想要好好照顧自己,就必須先擁有自尊。 有些人,相信別人不應該受苦,所以他們努力、忘我地幫助他人,甚至還把同樣的善意延展到動物身上,但他們很少這樣對待自己。 你需要接納和愛護擁有原罪的自己,就像包容和幫助那些不完美的人一樣。 自我同情是治療羞恥、內疚和自我輕視的良藥,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半。 人類值得尊重。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癡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
小說中的陌生女人痛苦的經歷,可以表述為對他人愛的深沉與奉獻。 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反例,尤其是徐靜蕾演的同名電影中的那個故事。劇中的她,有著很多優點和能力,可惜她放低了姿態,完全沒有了自己,甚至也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兒子,陌生女人心中只有那個從小暗戀的作家,她只愛那個完全不知道她存在的作家,最后在孩子生病離世后決定也離開。
電影《活著》反應了另一種生存狀態。在混亂世態中,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是大家從這個狀態中汲取了一種特殊環境下的生存智慧。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人類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那么驅動我們的,是哪一種本能占主導位置?
想想,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職業生涯,才能變成一個有價值和有益于社會的人?當我在有時間有精力的時候,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學識,強健我的體魄?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適時維護自己,不至于落得滿腹怨言、懷恨在心。你需要明確原則,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占你便宜。
相信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樣,時常收到各種訊息,讓我們了解某一個項目計劃。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方向,那么,單單去了解那些項目計劃就得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我們真的花費那些時間在上面,那么我們還有精力去照顧自己的所愛和事業嗎?
日本茶人森下典子前面幾十年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但在她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的時候,她一直在堅持學茶道,并沒有把精力四處散發,直到有一天她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尋找的,一直在身邊。
早日找到自己所愛的,專注、聚焦。 尼采:“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所謂對自己好,就是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