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后,我們一起去一家新開的超市逛逛,原本約定好只看不買的,因為排隊結賬的人很多。
無奈,女兒看中一樣零食,是以往從沒見過的新奇樣式,央求我買給她。我有些為難,因為沒進超市之前就約好了的“只看不買”,如果我輕易就答應她,以后在孩子的眼里我說話還算數嗎?不買吧,看她那么喜歡,又不想她帶著遺憾離開……放眼望去,收銀臺那里有一列排隊的人數不多,趕緊叫女兒去那一列排隊,算是答應她的請求了。
先生比我們早一步走出超市,而后折回來找我們,發現我們正在排隊買東西,頓時臉色一變,十分不悅。
在大約10分鐘的等待時間里,我心里一直在打鼓,待會兒出去先生估計要發火,為了滿足孩子,自己這么做是不是太寵溺了?轉念一想,站在先生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他會生氣?也許是我不遵守約定,也許是我沒有和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彼此的思維差異,彰顯出他的嚴厲我的寵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偏愛我多一些……種種想法掠過腦海,隨即,我意識到自己在無限“放大感受”,馬上對自己說喊停。接納先生的不悅,沒有作出批判或抵觸的回應。
回家后,先生說了一句“就買了一樣東西,排那么久的隊,值得嗎?”我微笑回應,“還行吧,孩子挺高興。”哦,原來在“黃色”的先生眼里,“高效率”才是做事的動機。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