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了一個哲思流的教練,想了很多,這是記錄下來的思考?!巴粋€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大致講的是變化本事才是不變的,河水在變,我們也在變。教練問“坐在教室此刻的你們和早上剛進來的你們是同一個你嗎?”。一開始覺得不是,生理代謝上講都不是了,仔細思考后,又覺得是,變化真的發生的這么快嗎?人的變化從來并非一朝一夕。通過拓展身體的訓練,真的可以讓心靈得到訓練嗎?真的可以像訓練身體一樣訓練心靈嗎?
在同學們談空中單杠中談到,曾經的經歷會影響到現在的行為,有些是過去創傷經歷,有些是曾經的經驗教訓,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體驗感受?!捌鋵嵱浀玫倪^去對我們產生印象,反而倒好,有一些我們沒有記憶的事情,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是最可怕的”教練的這句話,讓我感慨非常。
無論是否經過理性的思考,我們大腦作出的行為選擇,有生理本能的驅使,也有后天環境帶來的心理因素影響。后天環境如何能夠影響,這是個很復雜的心理機制,但是,很遺憾,恐怕大多數關鍵環節的塑造都在童年完成,甚至追溯到嬰兒時期。這就是心理學讓人討厭的地方。成功學告訴你,你的現在決定你的將來,但恐怕心理學的理論是,本能會讓你一次次地重復你的喜好,遠離你的恐懼,你的喜好和恐懼卻不會平白誕生,而是由你的過去來決定。你的過去決定了你的現在,你的現在決定你的將來,最終,影響你一生的所有重大因素,都發生在你最孱弱的時間里,對此,你本人根本就無能為力……這種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概括為一個詞,‘命運’。人只能對命運做極有限的抗爭,但幾乎永遠都不可能逃離……在心理學角度上講,一切早已決定,難以更改。在不可控的過去,沒有記憶的兒時,會有什么影響著我的行為,我的抉擇,我的未來,細思極恐,有些可怕。
然而,思考過后,我能做什么?無法追回的過去所造成的創傷,面對這自我的一部分,在認清它之后,想要改變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試著去相信。試著去懷抱那么一絲希望,即使幾率是如此的渺茫,即使最后極大的可能,這點希望終將破滅。我能想到的,對抗宿命論的法寶,大概就是兩個字“舍得”。勇敢的、誠實的、舍棄,無論會得到什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能力小的人得不到,悟性低的人舍不得,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成敗得失只有在最后一霎那方能洞悉。而,什么是“最后一霎那”,事件結束的時候?內心放下的時候?生命最后時光的時候?不管怎么樣,我還是特別喜歡一類人,永遠不屈的自由意志,滿懷熱血的人——命運的越軌者?!澳闶悄愕臋C會,你也是你的瓶頸;你就是你的問題,你也是你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