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最初決定為自己選購一份重疾險時,非常抵觸定期消費型重疾險,堅定的要買一款終身型重疾險,原因有二:
一、 重疾是年齡越大越容易得的病,只有買終身重疾才能保證最大可能的享受到保險,讓保費花得物有所值;
二、 定期消費型重疾險,保障時期有限,30年后僅僅60歲,患重疾幾率低,如果沒得病,這么多年的保費就消費掉,等于白白扔水里了。萬一60歲后再得病,過了保障期限,一分也沒有賠,真是虧大了。
2
可是咨詢了身邊保險公司的幾位朋友后呢,發現他們為自己購買的都是定期消費型重疾險,專業人士總不會選錯,可是為什么呢?帶著百折不饒尋根問底的精神,我決定深入分析保險定價原則。
兩個月的研究分析試算,小編我覺得自己快成精算師了,通過各種excel演算推論,終于在最后,找到一款超高性價比的重疾險,從產品內容、附加條款到最終價格全部秒殺其余同類保險,出乎意外的是,這并非我最初心心念念的終身重疾險,而是一款定期消費型重疾險。
是什么讓小編改變最初的信念,毅然決然選擇定期重疾險?
無一例外自然是錢錢錢的原因了,最高性價比是小編追求的目標,不多廢話,我們看數據說話。
3
這款小編購買的定期重疾險,以30歲女性為例,購買一份30W保額定期30年的重疾險,附加15W輕疾險,每年保費為1589.6元。如果選一款相同保額內容的終身重疾險,其年繳保費為6000元,具體比較如下圖:(為避免廣告嫌疑,已將兩款保險的名稱隱去。)
我這里選擇對比的終身重疾險,是目前線上銷售性價比較高的一款終身重疾險,既然要比,自然是找兩種類型里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來對比,否則數據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兩款產品保額、繳費期限、保障內容相同,因保障期限的不同,每年繳納的保費有4410.4元的差額。
4
用每年多交4410.4元的費用,去保障30年以后的疾病,這筆交易到底是否劃算?我們通過計算來判斷。
小編我購買的是第一種方案,定期重疾,從30歲開始買,每年繳費1589.6元,交20年,相比于第二種方案,每年可以省下4410.4元,我將這筆省下的費用存到專有賬戶中,通過理財達到每年6%的收益率(這是大多數人通過理財都可以達到的年收益率),在不同的年齡段可以得到以下收益表:
通過表格可以看到,在復利的影響下,30年后,也就是我60歲的時候,理財賬戶中已經擁有30.8萬元現金。
另外,在60歲前的30年里,我除了正常30W的重疾保額,還有一筆節省保費通過理財所得的資金可以作為醫療備用金,等于變相增加了保額。
這樣一來,每年實際重疾保額=定期重疾30W+差額理財所得。
而60歲以后,這筆理財金額仍在復利的最用下不斷增值。
5
我們來看一下兩款重疾險在每個時間段的保額情況:
從圖上可以看出,任何一個階段,定期重疾險的保額都是高于終身重疾險的。
61歲時,因為定期重疾險的保障期限已到,我不再享有保額,但此刻通過差額資金理財所得的存款金額已經有了32.6萬元,萬一患病,理財金額的錢也足以替代終身重疾賠付的30萬保費。
這也正是我文中最開始提出的:定期重疾險在過保后患病的情況,原本以為過保后患病超不劃算,而現在看來,即使過保后患病,其差額理財金依然是多于終身重疾保額的,更別說在70歲或80歲患病時,終身重疾保費僅僅30萬,遠遠不能趕超差額理財金在復利累積下的98萬現金。
98萬現金,有病治病、無病逍遙,可不比那30萬保費,不患重病根本拿不到手,這到底是不拿幸運呢?還是拿到劃算呢?
6
如果有人說,我可以買分紅型的終身重疾保險增加保額。
阿巴西~那我告訴你,分紅保險的計價原則是在6000元的終身重疾險上再加2000元,每年向你要8000元保費,然后保險公司拿著你多交的2000元去做投資理財,等幾十年后把投資理財賺的錢分一點殘羹冷炙給你,俗稱分紅險,羊毛出在羊身上啊。
不要說因為自己不擅長理財,就多交點錢讓保險公司幫忙理,再強調一次,想賺錢就去買理財吧,保險請買純保障型。
買分紅險,還不如拿錢打水漂……
好了,今天就到這了,重疾險怎么挑,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