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本指戲劇舞臺上所扮演的劇中人物,1935年,美國社會學米德將角色一詞引入社會學領(lǐng)域中,后來逐漸發(fā)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論,角色扮演理論認為:個人正是通過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來獲得運用和解釋有意義的姿態(tài)的能力。”
剛上大學的時候生怕自己生活過的單調(diào),瘋一般去參加許多社團面試,這好像成為了剛?cè)氪髮W的高三學子們第一個分水嶺,第一個起跑線,無數(shù)次被一句話提醒:“大學學習已經(jīng)不是中心,鍛煉自己提高能力才是王道?!泵總€人都在明里暗里做一些比較,朋友圈一度被社團面試通過短信,工作證和大量聚餐刷屏。問一個加了七八個社團的男生,你覺得累嗎?他說:“挺有意思的多試試唄?!?/p>
瞧,是不是一個勵志上進的角色擺在了你的面前,現(xiàn)在不缺夢想勵志的人,一抓一大把還怕漏掉誰,在社交圈內(nèi)幾乎很難看見不努力的人。《逆光飛翔》里有一句話:“有些機會,剛出來的時候沒有把握住的話,后面的人生就會整個都不一樣。”每個人在熱潮中緊握著機會的稻草,遮掩自己的焦慮害怕與欲望,害怕后面的人生會不一樣。
一個男生對我說:“現(xiàn)在太幸福了,話劇、主持、播音我都進了,學長學姐還很照顧我。”然而他連最簡單的office操作都不會,因為他從不上課,理由是他認為這個東西很low,看書自己就會做,但實際情況是他并沒有能力去完成。
人最尷尬的境地就是你以為你是A的層次但你始終是B還擠不進去A,那么最失敗的角色扮演就是作為B的你同時還在嘲笑不屑與你同一層次的B。
想起電影《再次出發(fā)》里面的情節(jié):男配和女主是一對做音樂的情侶,后來兩人分手,男配拿了格萊美獎對著鏡頭說我的夢想,女主一臉驚詫對旁邊的朋友說:“夢想?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們之前有過什么夢想?!?/p>
小A會在社團面試自我介紹時說出一系列頭銜所獲榮譽。
小B會在社團活動時在負責人面前積極表現(xiàn),不拿出一種女王氣勢不罷休。
小C熬夜通宵完成所有任務破曉前發(fā)一張照片說:“終于完成,又學到好多。”
我突然想到王小波的那段著名的話:“那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p>
這年我18歲逃離這所明星都鮮來開演唱會的城市,帶著對未知道路的欣喜以及相信自己可以游刃有余披荊斬棘的自信來接受我的黃金年代。三天,穿越兩座城市,鄭州和太原并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幸的是曾以為鄭州是一座帶有民謠氣質(zhì)的城市,卻有被綠源飛鴿電動車和拖著大包小包行李的人摧枯拉朽毀掉,車水馬龍有時候是一個貶義詞。
冬天沒有暖氣的南方,天朦朦亮的簽到以及路上遇到畫著精致妝容提著包上課的熟人和自己打招呼,這時的自己蓬頭垢面只能用口罩和充滿霧氣的眼鏡來遮擋住三分之二的臉。
我恐懼于我的角色舞臺是否適合我,道具準備是否萬無一失,妝容是否整潔以及寫著我黃金年代的橫幅是否熨帖得當,像幾個月前寄到我手中的錄取通知書一樣。
不過管它呢,每早的一碗熱干面是支撐自己的強大動力,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小人物,和眾多平凡的人一樣。
現(xiàn)在自己做不到涉遠路,趨風塵,每篇文字語言難以字字擊心,更像流水賬一般,想到一個引用還要把資料翻個底朝天,但這也絲毫不影響我繼續(xù)裝逼下去的決心,當去揣摩他人文字名詞前修飾的形容詞時我會狡黠的說:
“這小詞用的好,get到,它歸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