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感慨
近來重讀紅樓夢,有點著迷,連著翻了兩遍,以前看時,無甚感觸,無非吃喝玩樂,男女之情,瑣瑣碎碎,即使看到黛玉葬花,焚稿斷癡情,寶玉出家,也心如死灰,不起漣漪,大概那時還什么都不懂,與書無法溝通,現在重讀,年齡大了,按照書中的說法也就是半世潦倒了,作者已經在構思怎么寫紅樓夢了,亦或已經寫了幾回了,而今讀起來,感慨萬分。單就一語雙關,一石三鳥,一化萬象,萬象歸身,草蛇灰線,伏延千里這種寫作手法,就夠人玩味的了,更別說什么文史哲,儒釋道,封建時代的百科全書,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了,還有什么版本學,曹學,考證學,探佚學,五花八門,是夠熱鬧的,夠玩味的。
這次重溫,看到八十一回,翻了一頁就再沒往下讀,不知是受了既有的八十后為續書的這種說法的影響,還是怎么回事,翻了一頁發現文字變了,味道變了,就回頭從開始又重讀,再沒看后四十回的文字,正如張愛鈴所說,人生三大遺憾,紅樓未完。進入紅樓就像進入了迷宮,上面十八層,下面十八層,左右還有十八層,更要命的是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就像進了太虛幻境,寶玉是胯下冰涼一片醒來了,我們卻是夢魘了,似醒非醒,似睡非睡。
作者自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咋看起來甚是荒唐,記載的無非家中瑣事,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飯菜,睡什么床,靠什么墊,怎么吃茶,怎么行令,怎么玩樂,可細細品讀起來,這就是生活啊,處處人情世故,處處人生哲理,荒唐嗎?作者自說,所記之事大抵合乎事理,魯迅先生說,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人,事,境那是全方面,立體的描述,實實在在的呈現,黛玉初到賈府,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惟恐說錯話,做錯事,入鄉隨俗,是后來那等尖酸刻薄嗎,顯然不是的,她很清楚自己是什么處境,即使上有最親的外祖母,畢竟也是寄人籬下,可后來為啥成那個樣子了,因為對寶玉動感情了,動了感情不鬧一下那還叫真感情嗎,為啥后來又不鬧了,用黛玉的話說,我都知道了,那還鬧個啥呢。所有這些人物的描寫,事態的演變,內心的活動,是何等的真實,何等的合乎事理,所以這滿紙荒唐言確是現實生活的如實雕刻,不留死角,立體再現。
也正因如此寫實,才甚是辛酸,作者說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皆是血,女媧補天原計劃是用36501塊石頭,可實際用了36500塊,就那一塊沒用上,是本身就是多余的,還是自身成色不好,無才補天呢,看這數字說明先天就是多余的,與其他石頭不一樣,后天呢,癩頭和尚施幻術將其變為通靈寶玉后,這玉不是完美無瑕的,是有雜質的,由赤霞宮里的神瑛侍者下凡攜帶,瑛,說明本質還是塊石頭,是一塊病玉,先天多余,后天無才補蒼天,被撩在個大荒山還是無嵇崖又是青硬峰下,多可悲多凄涼啊,他倒是想去那花柳繁花地,溫柔富貴鄉受享一番,可所見所聞所感,竟是那般世態炎涼,腌臜濁臭,真假難辨,悲歡離合,所以才會唱道,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荒唐,到頭來,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你道是荒唐啊,卻是真真切切一把辛酸淚。
縱然是邊緣的,縱然是多余的,縱然無才補蒼天,我依然是那么癡情,那么執著,小紅借機遺香帕,晴雯臥病補雀衾,寶釵內熱吞冷香,黛玉倚鋤吟葬花,他們或為某人而癡,或為某事而癡,而寶玉呢,看見魚兒游過,嘀嘀咕咕,看見大雁飛過,長吁短嘆,看見海棠枯死,憂心忡忡,看見齡官畫薔,忘而濕身,看見寶釵雪膀,目若呆雁,看見黛玉落淚,他亦落淚,這就叫做癡情,癡于有情,亦癡于無情,傷感于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厭惡那惺惺作態,冠冕堂皇,但求一真,癡于真情,寶玉如此,作者亦如此,好了歌如是說,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妙玉如是說,縱使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縱然懸崖撒手,到底意難平,癡情難斷,著此紅樓,留得我輩在此感嘆,誰解其中味呢。
能做此書者,如是寶玉之人,按作者所說,是秉承正邪二氣而生,論其聰明靈秀在萬萬人之上,論其惡俗污濁又在萬萬人以下,秉正氣而生,如聞天祥,岳飛之流,秉邪氣而生,如董卓,秦檜之流,秉正邪二氣而生,如宋徽宗,李后主之流,所謂正邪二氣就是陰陽二氣,陰陽相推而四季分焉,春秋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冷暖變化多端,正邪二氣激蕩最甚,它可以震蕩到夏季,也可以震蕩到冬季,因為有對峙,有相持,有融合,有終極的去處,所以才會執著,癡情。
秉承正邪二氣之人方是性情中人,向上執著,癡情,有追求,向下不合時宜,不為世所容。若再細分,春分時節應為寶玉之流,追求盛夏的陽光,溫暖,真誠,但有時卻性情乖張來個倒春寒,秋風時節應為李后主之流,流戀夏天的余溫,一朝事業付東流,但卻時不時來個回暖潮在某個方面偶有建樹,夏至正氣最旺,但一過頭,反而論之為愚忠,好心辦壞事,樹蔭之下潮氣重,易傷身,冬至邪氣最旺,邪氣一過頭,反而論之為側隱之心,惡人亦有三分情,回光返照暖如春,沁心靈。這些以外,季初季末之人,或正氣主導,或邪氣主導,一氣為主,另一氣補充,調節,即所謂中庸之人,普通人,圓滑世故,但真正中庸之人亦不在此列,他不屬于哪一個季,又屬于每個季,他亦正亦邪,無正無邪,又都是中的,合乎天道人情,不思而得,不免而中。
文化追思
紅樓夢開篇,作者自云,本書大旨談情,情為何物呢,從字面意思看,就是從內心流露出的一種清凈純潔的心理波動,從一個青可以看出,這種心理活動是不加修邊與掩飾的,是真誠的,可現實中為啥很少見到這種真性情呢,黛玉是由著自己的性子生活的,詩化的人生,晴雯亦是由著自己的性子生活的,她們是理想的化身,可寶釵呢,天天吞食冷香丸,鳳姐呢,表里不一,兩面三刀,王夫人呢,天天吃齋念佛,一出手,傷一批,死一批,其他人呢,幾乎都無真性情,心口不一,情感壓抑,虛偽藏奸,正如書中所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大家都以假面目示人,真的也和假的一樣了,是什么造成這種左手畫圈,右手畫方的嚴重的精神分裂呢。
這還要從我們文化的起源說起,我們的先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現宇宙萬物,天地之間都是按照一種規律,有條不紊地運行著,晝往夜來,寒暑更替,無不體現出有兩種力量相互推演,明暗,冷熱,剛柔,長短,高低,于是乎就產生了陰陽學說,紅樓夢中借湘云之口,亦有所論斷,古人又通過觀察,發現世間萬物,大體而言,有天空陽光普照,有大地承載萬物,有河流湖泊孕育生命,有高山深谷藏儲資源,有動物植物生長繁衍,幻化成五種形態,擴散的,支承的,流動的,堅硬的,生發的,也就產生了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學說。
先人通過高超的認知,分析,歸納,推理,發現了天地萬物無不遵循陰陽五行規律,對認知世界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極陽生,陽極陰生,五行生克制化,這本是很自然的道理,所謂道法自然,可是付諸于人類,人類有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對這種學說加以改良應用,你不是陽極陰生嗎,能不能抑制一下陽,延緩陽的發展,或者扶持一下陰,永遠保持九五至尊的皇帝身份,不要過頭當上太上皇,你不是過剛易脆嗎,能不能加點柔性佐料,剛而有韌性呢,這就是人類改造自然以求達到持久的方法。
陰陽五行這種規律,我們的先人發現的早,自然應用的也早,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資料的豐富,人的欲望越來越大,但我們明白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這種規律,對自然不能無節制的索取,要限制,適度開發才能久長,對人們的欲望,不能讓其無限擴張,也要限制,社稷才能持久,所以不管從統治階層自身出發,還是從統治百姓的需要出發,為了江山永固,都需要從各個方面限制人們的七情六欲,于是禮法應用而生,天子用什么禮,行什么樂,王侯什么樣,士大夫又什么樣,庶民基本就沒資格了,這就是初期的殷商之禮樂。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基本的禮樂已經不能束縛人們了,于是儒學應用而生,不僅是從禮樂著手,更從個人的內心入手,加以規范束縛,哪些行為和思想內心活動是偉光正的,哪些是低劣惡俗的,樹立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君子形象,徹底在人們的內心世界上面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讓你的七情六欲,不敢隨意沖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還是有很多人試圖沖破這層紗幔,怎么辦呢,理學就應運而生了,紗幔不行,再加一個枷索,徹底連手腳都鎖起來。
所以我們的文化,因為陰陽五行學說的反用,而變成一步一步限制人的七情六欲的文化,限制越多,矛盾就越大,積蓄久了,一旦沖破,就是改朝換代,我們應用了陰陽五行的規律,自然也就應了陰陽五行的果,到頭來,就是亂洪洪,你方唱罷我登場,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王朝更替規律。
這種限制成就了儒學的興旺,從正面對人七情六欲的禁錮,現實中沖破不了這種限制或者也不愿去沖破,那我可以清心寡欲,去修煉自我生命的長久,這就成了道,或者干脆斷了七情六欲,了卻凡塵,去修來世的福報,就成了佛,佛道兩家不管從自身還是從統治者內部而言,就成了一個減壓閥,所以歷來都是三教合用,儒為主,佛道為輔,有壓有泄,維持人們七情六欲與現實世界的平衡。
但這種欲望被限制久了,真情不得流露,而人們的需求又日益增長,不得巳,人人都隱去真實的內心世界,偽以虛假的面孔,造成表里不一,人格嚴重扭曲,一個情字,儒家回避,道家淡化,佛家了斷,所以紅樓夢大旨談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沖破了中華五千年對一個情字的有意無意的回避和全方位的限制封鎖。也正因種種禁錮,經歷種種磨難,方知這點真情來之不易,難能可貴,沖破層層烏云,直抵九天,普照大地,散發出那刻骨銘心的,發人深思的人性自有的真性情,真光芒。
紅樓一夢
殘枝敗柳,曾經玉滿藤,清街空巷,當日笑盈門,鐵柵兒圍滿山城,大廈今又立在玉人峰,說什么天也長地也久,如何東西各奔騰,昨日花前竊竊如絲語,今宵月下慘慘落玉痕。
心也誠,情也真,轉眼樓空人皆恨,正嘆他人負前程,哪知自己面目猙,山海盟,保不定今后兩眼嗔,攀高峰,誰承望墜落在萬丈坑,笑他用情深,何自肝腸崩,昨日斷情根,今何泣無聲,亂紛紛, 按下葫蘆瓢自捧,癡情欲罷更傷身,甚難分,到頭來都是千里一夢付東風。
注:文中采用了部分王蒙,周汝昌等大師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