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更問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弟子彭更問:后面跟著幾十輛車、幾百個人,從各位諸侯處獲取食物,這樣是不是太過分了?
孟子說:如果不合乎道義,人家一碗飯都不能接受;如果合乎道義,舜帝當年甚至接受了堯帝的禪讓都不為過,你覺得舜帝也太過分了?
彭更說:沒有,士子沒有功勞卻去吃人家東西,這是不對的。
孟子說:你如果不通過交換每個人的功勞和成功來彌補自身,那么農家的糧食吃不完,婦人織的布也無法交換。你如果交換,那么木匠車匠都能從你那里獲得吃的。有一個人,在家孝敬長輩,出門友愛他人,遵循先王的學說,來教育后來的讀書人,卻不能從你那里獲得吃的。你為何尊重木工卻不尊重那些踐行仁義的人呢?
彭更說:工匠們的志向就是謀生,君子踐行自己的學說,其目的也是為了謀生嗎?
孟子說:你說人家的目的做什么?他對你有好處,你可以給他吃的就給了。你說你給他吃的,是因為他的目的還是好處?
彭更說:因為他的目的啊。
孟子說:那要是有一個人,拆了你的房子,在墻上亂畫,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食物,你給不給?
彭更說:不給啊。
孟子說:那你給他食物就不是因為人家的目的,而是對你有好處。
哈哈,老夫子辯論好厲害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