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書寫的第222篇,看著一群的2,感覺還不錯,通過比較2的寫作方式也堅持了這么長時間,給自己點個贊。
今天先講一個小故事:
熊瞎子,到山下農民的玉米地里,去偷玉米。他每掰下一穗玉米,就往腋下一夾,再掰,再夾,然后之前的那個,就掉在了地上。。。看起來,他掰了好多苞米,但是,最后剩下的,還只是一個。
這個寓言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現代用【熊瞎子掰苞米】這句歇后語用來形容有些人學習、工作不得要領,不扎實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看到這句話,突然感覺好像是在說呢,捂臉.jpg)
周末課堂上在給學生們講學習的良性循環:預習--學習--復習。在逐個講解他們的含義時,為了給學生們講解清楚到底什么是復習時,稍微有所停頓。因為孩子們已經上了六年學,復習這兩個字聽過無數遍,大概齊也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到底應該如何講解才能提升孩子們的認知呢,怎樣才能幫助他們認識到復習的作用,以及對他們自己的價值。
說實話當時大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么解釋復習這個動作。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再看一遍,記下來,等等都是很普遍的做法,很多孩子也知道這么做,但是就是不做,怎樣講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呢。
復習,就是在學了一陣子之后,回頭看看自己都學了什么,學會了沒有,是不是都扔了。!!!當說出這個【扔】字,突然腦子里蹦出了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可能自己體會最深,碰到合適的場景就顯現出來了)。接著給孩子們講了這個故事,重點是強調哪一個新的就掉一個舊的,最后只剩下一個(孩子們聽之前都表示沒聽過這個故事)。
講完之后,孩子們都理解了,復習就是回頭看看自己都收獲了什么,如果發現知識都扔在了地上,此時會考慮用一個麻袋把他們都收在一起,繼續往前走掰苞米。
好了,能傳遞出這個信息,我就滿意了,起碼孩子們知道發現自己那些不足或者一些知識忘記后,知道要回頭看看,并且采取行動。重點還是采取行動,這才重點。
有了這次經歷,讓我感到很興奮,教育這件事還是很有趣的,關鍵是看自己想要傳遞什么信息,怎樣給孩子們傳遞這些信息。這些事情我都很有興趣去實踐,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