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內心深處的痛,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
一道長期壓抑的傷,如何才能真正地被治愈?
經歷過深深的挫敗,已抵達自棄深淵的人,又如何才能真正開始新的生活呢?
電影《催眠大師》講的就是心理治療師徐瑞寧對女病人任小妍進行催眠治療,卻不曾想自己被反催眠的故事。這部戲勾起了大眾對催眠的好奇心,也提升了大家對心理創傷治愈的信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隱疾,只不過區別在于程度不同,是否被激發出來而已。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直面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去逃避它,只有面對它才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內心的陰霾,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又還有誰能夠原諒你呢,每個人內心都有不能說的秘密,時間長了,就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所以我們應該找到一個出口,而心理醫生恰恰填補了這個缺口。
誰能治愈你我心中的傷?
一、治愈需要主動
徐瑞寧最后的自白說道,“我不是不能被治療,而是我不愿意被治療。”可見治愈創傷,不僅需要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更需要自己的主動求助。
按照心理咨詢基本原則,需要來訪者主動求助。這種被動治療是不合常規的。
現實中,很多人如同徐瑞寧一般,只注重結果,“我是要把他們的病治好,至于采用什么樣的手段,我真的不在乎。”所以有些家長常常會欺騙孩子。有些心理咨詢師會跨越界限,違反咨詢倫理,走在邊緣中。
二、你到底想知道真相,還是想知道你認為的真相。
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去編織我們想要的那個真相,忽略那些我們不愿承認的事實。
影片中任小妍一直在自欺欺人,給自己催眠:她的父母是愛她才把她留下的,而她的父母因為欠了很多錢,走投無路已經自殺了。
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完美地邏輯欺騙了自己與他人,然而她的內心深處,潛意識依然知道真相,并擁有著那份對真相地感受:我是被遺棄的。
你到底想知道真相,還是想知道你認為的真相?想治愈心中的傷,需要勇氣去面對真相。
三、聆聽是一種安慰,接納是一種救贖。
片中徐瑞寧和顧潔都是有心理創傷并且還未徹底療愈的人,只是徐瑞寧表現地更加明顯,比如不間歇地記憶閃回,失眠、易激惹、抑郁 、自殘等等。
二者表現不同,與他們各自的經歷和特質有非常大的關系。
一種是急性病,一種是慢性病。相比急性病而言,慢性病很容易被人忽視,也更難被治愈。
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其實徐瑞寧一開始是渴望被治愈的,只是一些不懂安慰不懂聆聽的人給了錯誤的幫助。
“每當別人跟我說,你不要太自責了,這不是你的錯,我就覺得他們好像是在提醒我,告訴我這就是我的錯。我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已經盡力了。因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沒有盡力,我應該再努力一點的。”這些話語更加加深了他的自責愧疚感,惡化了他的病情。可見說話并不一定是一種安慰,也許是一把利劍。全身心的聆聽,共情式地回應才是真正的安慰。接納才是真正的救贖。
四、看見即療愈,放下即菩提。
執著于治愈的結果是不是也是一種病?一種偏執和不接納?
影片中,徐瑞寧在被催眠的狀態下,展現出了自己的脆弱,袒露了心聲,長期壓抑的情緒也得到了一些宣泄。最后他醒了,想起了被自己通過自我催眠的方式遺忘的記憶,請問他被治愈了嗎?
并沒有。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催眠是有很大效果的,它讓瑞寧走出了他認為的真相,看到了真正的真相,也聽見并接納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是我的錯,我沒有盡力,我應該再努力一點的。我后悔自責愧疚,我到現在還無法原諒自己。”
但這只能算是治療上的一個進步,并不代表被治愈了。很多人都期待他是被治愈了,痊愈了,不再復發了。可這也只是我們所想看到的相,并非是真相。
治愈通常分為四步:面對、接納、處理和放下,而且這四步可能會反反復復,幾番輪回。而瑞寧此刻才剛踏入接納之門。
如果瑞寧無法做到真正的接納,繼續陷于“我不應該被原諒,沒有人能原諒我。”這樣不合理的信念中,他的情況還是會反復。
執著于治愈的結果本身就是一種病。它的背后隱藏著深深地恐懼。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那個治愈的結果,而是勇敢面對的心態,坦然接納的能力,耐心處理的品質和真正放下的超越。看見即療愈,放下即菩提。
想學習更多“心靈療愈”課程,可私信或下載“真我真言APP”
安迪導師將帶你探索“人性學奧義”,體驗催眠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