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說,世界上最遙遠(yuǎn)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每當(dāng)讀完這句話,我想說:其實只要開口,最遠(yuǎn)的地理距離很可能轉(zhuǎn)變成心靈零距離,這些可以通過行動改變的距離算不上最遠(yuǎn)的距離,只有那些靠行動依然無法改變的才叫最遠(yuǎn)的距離,因為有一種無能為力關(guān)乎親情,在我眼里,世上最遙遠(yuǎn)的距離從來不是生與死的跟離,而是相聚后的再離別,是擁有后的再失去,是雙眼目睹黑發(fā)變白發(fā)的他和她,是望著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不愿說再見卻仍要說再見的父與子,也許“落差”才是這世間最遙遠(yuǎn)的距離,父母30年前一直被孩子需要,30年后不再被孩子需要,這是落差;小時候不得不聽完母親講完故事才肯睡的那種“依賴感”,突然在長大后變成了嫌你啰嗦不愿再多說一句的“媽,我掛電話了”,這是落差;這樣的距離不是一句“我愛你”的表白就可以拉近,也不是常回家看看可以彌補(bǔ),回家的路才是最遠(yuǎn)的路,因為那條路上是父母白了頭發(fā)的守望,溫暖的背后伴有淚水,淚水的背后滿是思念。
父母和子女,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若問當(dāng)下年輕人,有幾位可以做到?至少現(xiàn)在的我沒有做到,努力了也還是做不到。
父母對我們,是千斤重的“養(yǎng)”我長大,養(yǎng)有多難?難于上青天。
做孩子的我們一次兩次三次臟兮兮尿褲子的時候,是你們一片兩片三片不厭其煩為我們換尿布,為了我,你們從“主人”變成了“仆人”;
做孩子的我們白天,中午和晚上,接著深夜,凌晨再轉(zhuǎn)鐘一次次哭哭啼啼時,是你們工作8小時完成第一職業(yè)已然疲憊后,又開始深入第二職業(yè)24小時喂奶哄娃睡,為了我,你們從“不會唱歌”變成了哄我入睡的“麥霸”;
做孩子的我們無意中透露出一丁點(diǎn)眼神中的想要和羨慕,哪怕并未說出口,但永遠(yuǎn)不是其他人而是有且只有“你們”能看穿,繼而付出百倍努力圓我們未說出口的需求,為了我,你們從“能力有限”變成了“無所不能”;
做孩子的我們不聽話或者成績退步,你們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道理傳知識,好像永遠(yuǎn)沒有說完的一天,直到看到我真正成長。在養(yǎng)育我們的過程中,你們“一變再變”,從“小鮮肉真女神”熬成了“老臘肉和保姆”;從人生之戲的“主角”變成了“配角”,并不收分毫順利把“孩子”推上主角寶座,一變再變,變成了我的世界可以只有你,我的愛全部給你,簡簡單單一個“養(yǎng)”字,就是把你作為父母的世界全部拱手讓給我。
我們對父母,只是可稱量的“陪”,如果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養(yǎng)育必是最深情的示愛,春節(jié)算是游子給父母最大的陪伴了,可即便是這樣的陪伴,卻也不及父母對子女的一半,我們的“陪”,可以是人在父母旁,手卻盯著手機(jī)刷盡朋友圈搶紅包,哪怕父母只是多問一句“這紅包怎么搶,怎么發(fā)”,我們都不愿再多解釋幾遍,寧可自己為父母代為操作;我們的“陪”,是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會回來,并以工作太忙為借口,可是為什么工作再忙,我們總有時間和朋友逛街,和兄弟拼酒,我們總有時間追完當(dāng)下的流行劇,我們總有時間聽最喜歡的歌手的演唱會,我們有時候一周可以看兩場電影,但一提到父母,我們就沒了時間?這是一種我們不愿承認(rèn)的“忽略”;好不容易父母打來電話,問你“吃了嗎,夜班到家了嗎”的時候,你永遠(yuǎn)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掛斷了,你以為父母想聽到的真的是那句答案嗎?不,他們想聽到的是孩子的聲音,是把孩子“常不主動聯(lián)系的紐帶”變成“偶爾聯(lián)系的橋梁”,因為在他們眼里,孩子好他們就好,孩子不好他們就不好,而他們自己不好卻也希望孩子一切都好,他們希望了解孩子過得不好的地方為他送溫暖,卻也從不提及自己不好的地方寧愿獨(dú)自面對,這就是父母,他們用自己的全部“養(yǎng)大”孩子,不是為了孩子長大后關(guān)閉那道門不讓他們進(jìn)入,而是希望孩子長大后哪怕只是留一扇窗戶給他們讓他們看看“我的娃是否安好”,父母對孩子,會擔(dān)心,會操心,卻永遠(yuǎn)不會安心,但孩子對父母呢,會放心,會安心,卻從來不會擔(dān)心,仿佛父母永遠(yuǎn)不會老去,仿佛他們只要說“我身體好得很”你就真的可以認(rèn)為個一位老人到了五十或六十歲依然可以健步如飛,那些難以啟齒的痛到底是他們?yōu)榱藧勐┲f還是我們未真正去體會什么是老人?父母頭上多出幾根白發(fā)仿佛總可忽略,偏要等到滿頭白發(fā)才可提醒“真的老去”。有人說時間是沙漏,漏掉了我們的青春年華,但我想說,愛才是沙漏,父母陪上了所有的青春年華,漏掉了自己所有過得不好的地方,只為了兒女可以過得更好。有一種愛,他們不說,但我們不能沒有知覺;有一種忽略,不是你是父母就應(yīng)當(dāng)愛我,而是聽到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或“父親”音樂響起后才拾起他們所有的往昔,因為真正的回報無需任何提醒。
為人子女,請別再讓父母“悄悄”老去,我們要“見證”他們的老去,更要“參與”他們的老去,哪怕那樣的老去不是我們愿意承認(rèn)的,但卻是身為子女的我們必須面對的,面對他們的老去,多問問自己,我們還可以做什么?
為人子女,請別再讓父母“瞬間”老去,不要讓那樣一份老去看不到,摸不著,化作為時晚矣,我們已經(jīng)錯把很多次老人所說的“我過得好”當(dāng)作“真的好”,我們有理由聽得出有一種愛叫“把不好說成好只為子女過得好,把痛說成不痛只為子女少流一滴淚,用心態(tài)年輕硬是掩蓋那份老去只為子女少操一份心”,我們是孩子,我們有理由聽得出背后語言,我們是親人,我們有理由比其他人聽懂更多的難以啟齒。
為人子女,請別再讓父母“白發(fā)”老去,如果可以,為父母拔掉那白頭發(fā),不是因為父母不會老去,而是當(dāng)父母越來越老去時,他說孩子,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個時刻,都是我生命中最年輕的時刻,因為孩子的陪伴就是對老去父母而言最美好的陪伴,他們等了好久不是“終于等到了今天”,而是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了今年”,這個春節(jié)孩子該回家了。若問父母最愛過的節(jié)日,不是父親節(jié),不是母親節(jié),不是國慶節(jié),而是春節(jié);若問父母第二愛過的節(jié)日,不是其他,而是元旦,因為春節(jié)是看著你到家,而元旦是盼著你回家,等著你回家,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之于父母而言,從天天能看見你,到寒暑假看見你,到過年才能看見你,這份落差,孩子永遠(yuǎn)不會懂,只有當(dāng)他人成為了父母才能懂。
2016年的春節(jié)飯桌上,做子女的我沒有哭,但是做母親的她哭了,媽媽流著眼淚說:佩佩,你知道嗎,你們的工作24小時堅守,要節(jié)假日堅守,你沒有回家的時候,我還可以想你,但是你回家了,我很幸福,但短短幾天后就要離家,這個時候我情愿你沒有回過家,因為回家后的離家比你回家要痛得多。這就是父母,有時像小孩子,有時要的不多,有時只是陪伴,就這么簡單,如果因為異地?zé)o法陪伴,常保持通話也行,以任何一種方式存在都好,就是不要讓這份愛斷了聯(lián)系,因為子女的愛斷了聯(lián)系,父母的思念就會加劇,不是歲月讓他們花白了頭發(fā),而是想娃見不到娃的思念白了頭發(fā)。
若問過去的2016年最打動我的話之一,無疑是那句“年輕人,但愿你成功的速度超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每聽一次,淚流一次,作為子女,我們在拼搏的同時,不要忘了多給那對連背影都不再認(rèn)得清的老人一些愛;我們在享受的同時,不要忘了把這世間的美好同那對老人一同分享,有一扇門,不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隔閡,而是子女所認(rèn)為的“說再多你們也不懂”的忽略邏輯;我們在叫苦的同時,不要忘了為了我們的幸福忍下常人所不能忍,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的這對老人,年輕人,你奮斗的理由是什么?是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好好陪伴,一生盡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