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礎(chǔ)。
前面分享了教育孩子要有三心:愛心、耐心、用心。
今天分享教育孩子要“有意”
一、陪伴
二、效果
三、情緒
四、環(huán)境
第一,有意的高質(zhì)量陪伴
每到周末,家長都想多陪陪孩子。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陪伴孩子,并不是只是陪著玩玩,或者帶孩子出去旅游這么簡單。如何進行高質(zhì)量陪伴,有著高深的學問。
孩子很快會就會長大,現(xiàn)在不陪伴,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俗話說,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只有高質(zhì)量的陪伴,才可能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孩子年齡越小,就越離不開父母。一些家長,因生活所迫或者工作繁忙顧不上與孩子親近,或把孩子托付給保姆,或?qū)⒛暧椎暮⒆铀偷郊乃拗茖W校。
不否認有些保姆很有責任心,在養(yǎng)育方面也很有經(jīng)驗,但最細心的保姆,其給孩子的親情也不可能與父母相比。
在習慣養(yǎng)成、知識學習等方面,學校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可最好的學校,都不可能彌補親情。
浙江瑞安的蔡笑晚先生,在特殊的年代生活跌入低谷時,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笑晚”,下決心把孩子教育成才,結(jié)果培養(yǎng)了5位博士1位碩士,被稱為“人才魔術(shù)師”。蔡先生非??粗睾⒆拥挠H情。他曾說,“那些只在周末晚上親一下孩子額頭的父親是失職,更是失??!”可參看蔡笑晚先生的著作《我的職業(yè)是父親》
蔡笑晚先生的育子事跡,激勵著我們把家庭教育作為最重要的事業(yè)。相比職務(wù)應(yīng)酬和其它方面,我們要更看重孩子的親情培養(yǎng)。
正如魯迅所說,時間就如海綿里的水,只要去擠總會是有的,我們把家庭教育作為最重要的事,也就為我們贏得了太多太多的陪伴時間。
陪伴孩子到底陪什么?
親子旅游、親子閱讀、親子運動等。
第二、教育孩子要有意關(guān)鍵是看效果。
你的脾氣越大 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差!
壞脾氣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輕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
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杠,為人苛刻;
重度后果:嚴重抑郁癥……
家長發(fā)三分脾氣,會對孩子形成七分損害。
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
脾氣的壞處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發(fā)脾氣。不少家長經(jīng)常下決心要改掉壞脾氣,每每事到臨頭,火氣一上來,就什么都忘了。
如何克制壞脾氣呢?
克制脾氣不能光靠一個“忍”字。
古話說得好,“忍”字心頭一把刀,刀鋒之下,如何能躲開傷害?一個人心上這么多帶血的刀子,若不去掉,遲早是要割傷自己或他人的。
脾氣大的人為什么心中常有怒氣?他們的“火”到底從何而來?
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對壞脾氣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jīng)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nèi)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因為兒童的性情是向成人習得的,家長的行為示范作用要遠大于口頭訓誡作用。壞脾氣家長動不動向他人、配偶或孩子發(fā)火,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無意中教會孩子用破壞性方式表達不同觀點。
同時壞脾氣的人讓家庭生活經(jīng)常充滿火藥味,讓孩子的心理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積淀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成年后,習慣以傷害性的方式表達分歧,尤其容易沖著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動手,因為這兩者離自己最近,對自己威脅最小——于是我們看到,壞脾氣代代相傳,老子火氣大,兒子脾氣就差,到了孫子也不怎么樣——家族輪回鏈條就這樣形成,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氣的本質(zhì)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淺。一些愛發(fā)脾氣的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脾氣就這樣,天生的,改不了。把壞脾氣等同于雙眼皮一樣的生物遺傳,這反映了很多人對自己壞脾氣的無可奈何,以及對自我改變的逃避。
第三、教育孩子,家長要有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輩子都是情緒的奴隸,一輩子都被別人所控制。
如何改變壞脾氣呢?
1、半小時效應(yīng)
給自己立個規(guī)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fā)作,即便無意中發(fā)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后再說。
在這半小時里,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wǎng)頁、玩游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fā)都是瞬間的事,挨過半小時后,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么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
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征自己的壞脾氣。
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愿望,有意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象征自己的決心。
然后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毀,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
第二張貼到墻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guī)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只要想發(fā)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fā)不發(fā)火?;蛞验_始發(fā)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后沒管用,還是發(fā)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
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jīng)常在心里復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nèi)部,就像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團純凈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里,旋轉(zhuǎn)按摩,并絲絲深入,把那里的濁氣驅(qū)趕出去,經(jīng)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fā)到空中,身體越來越干凈。
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凈之氣被吸入,然后長吁氣,濁氣被呼出去……
一次驅(qū)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干凈、平靜而松弛。
以上三個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guān)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復練習的機會。
第四、教育孩子要有意改變家庭環(huán)境。
我們現(xiàn)在家庭客廳里,最顯眼的是電視。
我們小時候,農(nóng)村里的家庭,最顯眼的是中堂,是孝敬祖先的牌位。
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孝經(jīng)》里有: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建議:在家庭的客廳臥室,多擺放書架多放些書,有意為孩子營造高雅的書香家庭環(huán)境。
我們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教育,搬了三次家。
孔母顏征在,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就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裝滿書的書房。
桔生淮南即為桔,桔生淮北即為枳。環(huán)境對于植物生長的重要,古人早有認識。
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邊,只能學著玩;只有到了學堂附近,才學習禮儀和要求上學。孟母因此三遷。環(huán)境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要,古人也早有認識。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
環(huán)境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正如雞蛋與溫度。沒有適宜的溫度,雞蛋永遠也變不成小雞。
教育孩子處處有可能,處處都要有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