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小說閱讀(附答案)

2019-04-27 5頁 4.3分 來自百度文庫

【基礎知識】

一、小說的定義

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環境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

二、小說的三要素

典型人物、故事情節、典型環境。(簡稱“人物、情節、環境”)

三、小說的特點

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

四、小說中的人物

1.主人公誰反映本文主旨,誰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不能單純以筆墨的多少來確定主人公。

2.人物描寫

(1)描寫角度: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2)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3.人物出場的主要方法

(1)先聲奪人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法).(2)先抑后揚法.(3)環境渲染法.

五、小說的情節

小說的情節:一般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為了介紹人物和背景,在開頭加上“序幕”,為了深化主題在結尾加上“尾聲”。

六、小說的環境

1.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描寫指對人物活動的場所、風土人情、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的描寫。能揭示人物思想產生和導致事件結局的社會根源。

社會環境的作用: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襯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 如地點、氣候、景色、場面等.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主要有以下六種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開頭的位置)

(2)渲染營造某種氛圍(氣氛).(一般放在開頭或中間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興奮喜悅、憂愁傷感、沮喪、絕望等等).(隨時出現,位置不固定)

(4)推動情節的發展,為后邊的內容作鋪墊. (一般放在中間的位置)

(5)表現/襯托人物性格和品質.

(6)突出/升華/象征/暗示文章的主旨.

七、小說的題目

1.小說題目的作用一般有:

(1)點明中心。

(2)設置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標題就是小說的線索。

(4)突出主要人物。

(5)突出主要內容。

(6)一語雙關,對主題的表現起畫龍點睛作用。

2.小說題目的含義

(1)以主要內容或主要事件擬題。

(2)以貫穿全文的線索擬題。

(3)以有象征意義又暗含中心的實物為題。

(4)以主要人物為題。

(5)以特定環境為題。

要注意往往有兩層: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深層含義與文章主旨有關。如果小說標題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結合小說結尾答出文章中心

八、小說的記敘順序

小說的記敘順序一般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1. 順敘按照某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先后順序來寫。中間沒有插入其他事情。

順敘作用: 清楚地展現事情的來龍去脈。

2. 倒敘文章開頭先寫某件事情的結局或最突出的一個片段,然后才寫這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倒敘的結構往往是先倒敘后順敘,把結局放在文章的開頭。

倒敘的作用:引起懸念,引人人勝;突出中心。

3. 插敘

在敘述甲事情的發展時,突然停止對甲事情的敘述,轉人對另外一件乙事情的敘述。插進的乙事情,往往是回憶的往事,或是對某件物品來歷的交代。敘述完乙事情后,仍然繼續敘述甲事情。全文主要敘述的是甲事情。

插敘的作用:補充交代說明某件事,使文章內容更充實.結構嚴謹.

九、小說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1.襯托 : 襯托分為正面襯托和反面襯托

襯托有三類:(1)以環境襯托人物;(2)以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3)以次要情節襯托主要情節.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是指文章用很多筆墨去直接描寫主人公的寫作手法.

“側面描寫”,也叫烘托,是指文章用很多筆墨去描寫次要人物,通過刻畫次要人物使我們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品質的寫作手法。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或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

側面描寫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于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是小說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3.對比

作用:突出人物(對比物)的特點(性格、品質),起突出強化的作用,彰顯主題. 一般包括:(1)環境的對比;(2)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對比;(3)主要人物的前后對比.

4.設置懸念所謂“設置懸念”,是在文章的某處設計一個疑團,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的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往往讀者閱讀到文章的結尾才揭開疑團.

懸念的作用:一是引出下文情節,激發讀者興趣;二是使文章情節跌宕起伏.

5.先抑后揚與先揚后抑

先抑后揚(欲揚先抑)與先揚后抑(欲抑先揚):這兩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波瀾起伏.

6.伏筆與照應一一先有伏筆后有照應

伏筆,是在前文埋伏的線索,對將要出現的人物、事件預作提示.

照應,是在后文中回應伏筆,做出具體的描述或交代.

這種技法的運用,有使小說情節跌宕有致、結構細密嚴謹的作用.

【考點例析】

杭州巷10號夏陽

幸福路作為一條商業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邊有一條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順著平安街進去百余米,一拐彎,眼前生出一條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狹窄細長,僅容得下兩人并行,麻石板鋪就的巷道,伴隨著墻腳一線濕濕的青苔,一直延伸到盡頭。巷子兩邊的建筑,古樸、荒涼,被圈在高高的院墻內。透過門縫,可隱約窺見一些雕梁畫棟,當然還有斷壁殘垣。小巷里,渺無人煙,只有寂寞的風,順著寂寞的巷道穿過,輕輕吹拂著墻頭幾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畫,掛在墻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號,那也是整個小巷唯一的住戶。我去的時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鏡。上午的陽光嫩黃羞怯,在墻頭瓦瓴上探頭探腦,卻無法照進小巷。行走在小巷里,頭上是一片金燦燦的陽光,人卻站在歲月的陰涼中。駐足10號門前,我感慨頗多,猶豫良久,那兩扇厚重的木門還是被我輕輕地叩響了。

須臾,一個老太太站在門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沒有都市人慣有的那種警惕。我結結巴巴地說自己是攝影發燒友,愛好用鏡頭來捕捉歷史。老太太把我迎進院內。院子很大,里面種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開得正艷,五彩繽紛,白如雪,粉似霞,而黃的,則黃得熱鬧,亦黃得傷感。院內飛檐斗角,回廊石階,曲徑通幽。難以置信,在現代都市林立的高樓大廈腳下,竟然藏著這樣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說自己有八十高齡,有個留學海外的兒子,如果現在還活著的話,明年也將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說她姓李,從十八歲結婚那年起,已經在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兒夭折,兒子客死他鄉,傭人被遣散,老伴過世,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昔日門庭喧鬧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個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說這話時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談論別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傷。

我問:“這巷子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歷史淵源嗎?”

老太太說:“現在知道這巷子來歷的人應該不多了。說來話長,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體遷移來此,他們開茶莊、絲綢店和當鋪等。買賣做大了,賺錢了,在這里扎根,抱團買地置業,于是就有了這杭州巷。你可別小看這巷子,它可是當年這座城市的心窩窩呢。巷道之所以修得這么窄,就是為了減少閑雜人員的進入。無論多大的官來訪,文官落轎,武官下馬,就是皇帝來了,也得老老實實從巷子口步行進來。”說到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驚,沒想到杭州巷在當年是如此的尊貴顯赫。望著老太太一臉甜蜜而略帶羞澀的回憶神情,我依稀看到了當年一個情竇初開的妙齡女子,被浩大的迎親隊伍捧進了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號,如置身于山野的一處宅院里,都市的喧囂和車流的嘈雜似乎遠去。空氣里,有花的陣陣清香,在明朗的陽光下,微微發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塊兒喝茶聊天,真是一種享受,仿佛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歷史書。

我拍了幾張照片后,告別老太太,告別杭州巷10號,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時,一個磨刀師傅正挑著擔子站在巷子口,高聲叫喊著:“磨剪子嘞,戧菜刀!”他抑揚頓挫的叫喊聲跌落在小巷里,濺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師傅喊了數聲,站了片刻,卻沒有走進小巷。

我回到單位。主任問我:“老太太同意拆遷了?”

我默默地望著主任難看的臉色。他的身后,懸掛著這座城市的規劃藍圖,上面一條條粗大筆直的線路,縱橫交錯,氣勢凌厲。

我向主任建議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很難熬過這個冬天的。要不,我們等到明年開春再說,如何?”

主任沉默不語。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小說的情節,均不超過20字。

起因:

經過:

結果:

[思路分析] 本題考查概括小說情節的能力。概括小說情節,既可以按“開端-一發展一一高潮-一結局”的基本情節結構概括,也可以按“起因-一經過-結果”幾大要素來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可按第二種方式概括。本小說中故事的“起因”是在后面第11自然段中才補充交代的;第1-9自然段是經過;最后三段是結果。據此簡要概括“起因”“經過”“結果”即可。

[答題模板] 何人十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么樣

[答案示例] 起因:“我”為了拆遷的事情造訪了杭州巷10號. 經過:“我”與老太太交談之后,了解古宅悠久的歷史。結果:“我”打消向老太太說明來意的念頭,沒有完成任務.

2.第2自然段的環境描寫在小說中有何作用?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對環境描寫作用的分析。第2自然段是對杭州巷頹敗、凄涼和寂寞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可從渲染氣氛、烘托歷史氣息、反映人物生存環境等角度分析,也可以從為小說中某個情節作鋪墊的角度分析這里環境描寫的作用.

[答案示例] 描寫了杭州巷頹敗、凄涼和寂寞,烘托出杭州巷的古樸、靜謐和厚重的歷史氣息,暗寫了老太太的處境,為下文拜訪了老太太卻無法說出勸其拆遷的來意做鋪墊.

3.根據小說的第4-7自然段,分析老太太是怎樣的人.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題,要認真閱讀小說的第4-7自然段,然后根據這四段中對老太太的描寫來分析其性格特點。如第4自然段中“她的目光和善”;第5自然段中“老太太精神矍鑠,紅光滿面,笑聲爽朗”“老太太說這話時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談論別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傷”;第7自然段中“老太太得意地笑了”等內容,都直接表現了她的性格特點,簡要概括這些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 精神矍鑠、笑聲朗朗;和善熱情、熱愛生活;經歷坎坷、心態樂觀;熱愛古宅、堅守至今.

4.賞析第9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子.

和老太太坐在一塊兒喝茶聊天,真是一種享受,仿佛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歷史書.

[思路分析]本題考査對精彩語句的賞析。解答本題,可從運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賞析。從“仿佛…”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其作用可從突出老太太聊天的內容一一老宅里度過的時光(即老宅的歷史)的角度分析,也可從表達“我”的思想感情的角度以及結構上作用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 運用比喻,將在老宅里度過的時光比作翻閱一本歷史書,突出了老宅厚重的歷史氣息和歷史價值。表達了“我”對老宅的喜愛之情,也為后文“我”想法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5.第11自然段畫線句子寫城市規劃藍圖,有什么深意?

他的身后,懸掛著這座城市的規劃藍圖,上面一條條粗大筆直的線路,縱橫交錯,氣勢凌厲。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對重點語句在文中的表達作用的分析。題目要求回答畫線句所寫的城市規劃藍圖的內容在文中的深意,也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安排這個內容的寫作意圖。可根據懸掛的城市規劃藍圖所涉及的被拆遷的古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意義,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答案示例]懸掛的城市規劃藍圖展示出這個城市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暗示了現代城市規劃發展與古宅保護、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沖突激烈,同時表現了作者對以犧牲歷史文化傳承為代價發展城市的深深憂慮。

【課堂小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對飲非魚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現了一幅晶瑩剔透的畫面。麥草搭的飯棚上,垂下一排長長的冰掛,掰下來一根,錐子一樣,在手心里扎一下,涼涼的,癢癢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還有一股煙熏火燎的麥草味。

大哥就是在這時候被父親攆回家的。他從院門外跑進來,黑色的棉襖敞開著,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褲弄濕了,瀝瀝拉拉甩著水珠。我大笑著喊娘:你的親狗娃又闖禍了。父親拎著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著粗氣:三天不打,你皮又發癢了不是?

大哥已經撇著腿鉆進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門。父親把那扇四處走風的破窗敲得咣咣響: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親的棍子沒打到大哥,她呵兒呵兒地笑:又咋了?你們爺兒倆就是反貼的門神。

父親沒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氣沖著娘:慣吧,你就慣吧,早晚把他慣到監獄里去!大冬天跳水庫,棉褲濕半截,看不凍死他。

娘一聽棉褲濕了,不笑了,立馬換了哭腔:老天爺呀,我的親狗娃啊,棉褲濕了看你光屁股上學,這敗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聲不吭,父親在門外怒吼,母親配合著吟唱。我一直玩著冰掛,弄濕了棉襖袖子和前襟,被母親捎帶著戳了幾指頭。

這樣的場景,像演電影一樣,過幾天就要演一次,只不過,大哥幸運的時候并不多。他經常會吃上父親幾拳頭,或者挨上幾鞭子、幾棍子。父親手邊有啥,抄起來就向大哥掄過去。我有時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為大哥在外面掛了彩,回來還要再受二次傷。父親每次打他都會兇狠地說:打死你。

娘看著父親打大哥,除了流淚,毫無意義地喊著讓父親住手,也無能為力。她說: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親的棍棒下,并沒有成長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長得和他越來越像,從臉上濃密的胡須,到寬厚的手掌,甚至說話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像父親一樣容易發怒,敢跟父親叫板了。但父親動手的時候卻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爭吵。兩個聲若洪鐘的男人,在屋里對吼起來。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視了,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娘的規勸,就像落在他們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揚,就被扇飛了。

我的記憶力就是這么好,想起這些故事,總要拿出來講一講,讓那些孩子們笑笑。陽光從落地窗戶上照進來,新打掃過的屋子散發著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給父親送過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幾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種喧囂的幸福。

我問父親:你怎么從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親背對著陽光,我看不清他確切的表情。他好像沒聽見我的話,一聲不吭。

我想問大哥,他說:好了,爹該洗澡了。

大哥把父親從沙發上攙起來,我看著兩個背影一模一樣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這個場景,如同飯棚麥草上一排排的冰掛,在陽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讓我想哭。從什么時候起,這暴躁易怒的父子倆變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沒有發現。也許是從娘去世后,也許是從大哥成家后,也許更早。

我站在浴室門口,看著玻璃花紋上映出的橘黃色燈光,還有蒸騰繚繞的水霧。我特別想知道,六十多歲的大哥給八十三歲的父親洗澡,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大哥剛做完心臟手術三個月,父親也在心臟同樣的位置。放置過起搏器。

水聲停了。大哥說:搓搓背吧,省得背癢。

父親沒有回答,浴室里安靜下來。一會兒,我聽見搓澡巾擦過皮膚的聲音,很慢,沙沙沙的,像葉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細小的雨落在臉上。

大哥問:重不重?

父親說:還行。

浴室里重新安靜下來。父親咳嗽了一聲,似乎想說什么,遲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幾聲。大哥說:是不是太熱了,不舒服?

父親說:你,傷口,還疼不疼?

大哥說:不疼了。

父親說:有病了,就注意點兒。

聽著他們的對話,我眼前出現的卻是他們揮舞著手臂,瞪大眼睛,大吼著,誰也不聽誰的吵架的情景。

門開了,兩個一模一樣的男人又攙扶著出來。父親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臉色紅潤。他瞇著眼睛,說: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說:三十年西鳳。

他說:晚上打開,我和你大哥少喝點兒。

那個晚上,父親和大哥幾乎不說一句話,兩個人默默地倒一點兒酒,輕輕一碰,玻璃杯發出清脆的聲音,然后一飲而盡。我們完全被忽視了,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

1.本文生動地描繪了有關父親和大哥的四個場景。請把下面的場景補充完整。

場景一:①___ 場景二:大哥和父親叫板

場景三:大哥給父親洗澡場景四:②_______

本題考查的是故事情節概括。一類是概括事件:找準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的模式進行概括。第二類概括部分情節概括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解題思路:先劃分出情節的各個階段,再進行概括,篩選出文中的關鍵詞語或自己概括來填空。防止出現誤將高潮當作結局,或把經過當作結果的情況。

參考答案:①大哥被父親追打②父親和大哥對飲

2.第⑦段和第?段都有一句“我們完全被忽視了,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請簡要分析這句話在這兩段中的意思有何異同。

此題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的內容來理解句子即可。找出兩句的異同。即:相同點:父親和大哥完全沉浸在他們的世界里,忽略了其他人。不同點:第⑦段中強調的是他們對吼的激烈,第段則著重表現了父子之間脈脈的溫情。

參考答案:相同點:父親和大哥完全沉浸在他們的世界里,忽略了其他人。

不同點:第⑦段中強調的是他們對吼的激烈,第段則著重表現了父子之間脈脈的溫情。3.本文對人物語言的描寫生動活潑、自然通俗,請你在③④兩段中任選一句

....簡要賞析。

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賞析能力。賞析句子,要根據句子的內容和表達方面從運用的寫作手法、表現的情境、表達的情感幾個方面來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處。要用評價語“形象生動”“突出”等。示例一:“三天不打,你皮又癢了不是?”寫出了父親認為大哥調皮需要管教,“皮癢”意味著要挨揍,是民間俗話,源自生活,所以生動活潑、自然通俗。示例二:“又咋了?你們爺倆就是反貼的門神。”母親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父子倆對立的狀態。“門神”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用來做為喻體,通俗易懂,自然貼切。

參考答案:示例一:“三天不打,你皮又癢了不是?”寫出了父親認為大哥調皮需要管教,“皮癢”意味著要挨揍,是民間俗話,源自生活,所以生動活潑、自然通俗。示例二:“又咋了?你們爺倆就是反貼的門神。”母親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父子倆對立的狀態。“門神”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用來做為喻體,通俗易懂,自然貼切。

4.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

....,按要求作答。

題目一:有人說本文的題目可以改為“父與子”,你怎么看?請簡述理由。

題目二:如果你認為“父與子”和“對飲”兩個題目都不好,請你為本文擬一個題目,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考查對文章題目的理解。文章題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線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讀者、新穎;⑤語意雙關;⑥具有象征意義;⑦是作者感情的出發點。做此題要認真閱讀文章,從文章內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

針對第一個題目

答案示例一:不應該改。“對飲”是“相對飲酒”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父親與大哥的關系由矛盾對立到和諧相處的變化。以和諧的“對飲”來結束全篇,更能突顯小說的主題。

答案示例二:應該更改。“對飲”僅僅是在文章結尾處出現,全篇有一半內容都是在寫父親與大哥的對立,用它作為標題略顯不妥。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寫父親對大哥獨特的教育,以及在這種教育之下大哥和父親由針鋒相對走向相互理解,一直強調的都是父子關系與情感,因此用“父與子”更恰當。

針對第二個題目

答案示例:我為文章起的題目是“他們的世界”。本文通過幾個生活片段,寫出了大哥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父親關系的變化,其中有兩個場景讓我非常感動。一個是他們兩人吵架時,一個是他們喝酒時,文章也兩次提到了這是他們“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大哥與父親由對抗到理解,充滿了父子深情。“他們的世界”既可以概括文章的內容,也能點明主旨,所以我為這篇文章起這個題目。

實付:

¥1

下載文檔

小說閱讀(附答案)

2019-04-27 5頁 4.3分 來自百度文庫



【基礎知識】


一、小說的定義


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環境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


二、小說的三要素


典型人物、故事情節、典型環境。(簡稱“人物、情節、環境”)


三、小說的特點


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


四、小說中的人物


1.主人公誰反映本文主旨,誰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不能單純以筆墨的多少來確定主人公。


2.人物描寫


(1)描寫角度: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2)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3.人物出場的主要方法


(1)先聲奪人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法).(2)先抑后揚法.(3)環境渲染法.


五、小說的情節


小說的情節:一般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為了介紹人物和背景,在開頭加上“序幕”,為了深化主題在結尾加上“尾聲”。


六、小說的環境


1.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描寫指對人物活動的場所、風土人情、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的描寫。能揭示人物思想產生和導致事件結局的社會根源。


社會環境的作用: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襯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 如地點、氣候、景色、場面等.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主要有以下六種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開頭的位置)


(2)渲染營造某種氛圍(氣氛).(一般放在開頭或中間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興奮喜悅、憂愁傷感、沮喪、絕望等等).(隨時出現,位置不固定)


(4)推動情節的發展,為后邊的內容作鋪墊. (一般放在中間的位置)


(5)表現/襯托人物性格和品質.


(6)突出/升華/象征/暗示文章的主旨.


七、小說的題目


1.小說題目的作用一般有:


(1)點明中心。


(2)設置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標題就是小說的線索。


(4)突出主要人物。


(5)突出主要內容。


(6)一語雙關,對主題的表現起畫龍點睛作用。


2.小說題目的含義


(1)以主要內容或主要事件擬題。


(2)以貫穿全文的線索擬題。


(3)以有象征意義又暗含中心的實物為題。


(4)以主要人物為題。


(5)以特定環境為題。


要注意往往有兩層: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深層含義與文章主旨有關。如果小說標題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結合小說結尾答出文章中心


八、小說的記敘順序


小說的記敘順序一般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1. 順敘按照某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先后順序來寫。中間沒有插入其他事情。


順敘作用: 清楚地展現事情的來龍去脈。


2. 倒敘文章開頭先寫某件事情的結局或最突出的一個片段,然后才寫這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倒敘的結構往往是先倒敘后順敘,把結局放在文章的開頭。


倒敘的作用:引起懸念,引人人勝;突出中心。


3. 插敘


在敘述甲事情的發展時,突然停止對甲事情的敘述,轉人對另外一件乙事情的敘述。插進的乙事情,往往是回憶的往事,或是對某件物品來歷的交代。敘述完乙事情后,仍然繼續敘述甲事情。全文主要敘述的是甲事情。


插敘的作用:補充交代說明某件事,使文章內容更充實.結構嚴謹.


九、小說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1.襯托 : 襯托分為正面襯托和反面襯托


襯托有三類:(1)以環境襯托人物;(2)以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3)以次要情節襯托主要情節.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是指文章用很多筆墨去直接描寫主人公的寫作手法.


“側面描寫”,也叫烘托,是指文章用很多筆墨去描寫次要人物,通過刻畫次要人物使我們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品質的寫作手法。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或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


側面描寫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于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是小說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3.對比


作用:突出人物(對比物)的特點(性格、品質),起突出強化的作用,彰顯主題. 一般包括:(1)環境的對比;(2)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對比;(3)主要人物的前后對比.


4.設置懸念所謂“設置懸念”,是在文章的某處設計一個疑團,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的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往往讀者閱讀到文章的結尾才揭開疑團.


懸念的作用:一是引出下文情節,激發讀者興趣;二是使文章情節跌宕起伏.


5.先抑后揚與先揚后抑


先抑后揚(欲揚先抑)與先揚后抑(欲抑先揚):這兩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波瀾起伏.


6.伏筆與照應一一先有伏筆后有照應


伏筆,是在前文埋伏的線索,對將要出現的人物、事件預作提示.


照應,是在后文中回應伏筆,做出具體的描述或交代.


這種技法的運用,有使小說情節跌宕有致、結構細密嚴謹的作用.


【考點例析】


杭州巷10號夏陽


幸福路作為一條商業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邊有一條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順著平安街進去百余米,一拐彎,眼前生出一條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狹窄細長,僅容得下兩人并行,麻石板鋪就的巷道,伴隨著墻腳一線濕濕的青苔,一直延伸到盡頭。巷子兩邊的建筑,古樸、荒涼,被圈在高高的院墻內。透過門縫,可隱約窺見一些雕梁畫棟,當然還有斷壁殘垣。小巷里,渺無人煙,只有寂寞的風,順著寂寞的巷道穿過,輕輕吹拂著墻頭幾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畫,掛在墻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號,那也是整個小巷唯一的住戶。我去的時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鏡。上午的陽光嫩黃羞怯,在墻頭瓦瓴上探頭探腦,卻無法照進小巷。行走在小巷里,頭上是一片金燦燦的陽光,人卻站在歲月的陰涼中。駐足10號門前,我感慨頗多,猶豫良久,那兩扇厚重的木門還是被我輕輕地叩響了。


須臾,一個老太太站在門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沒有都市人慣有的那種警惕。我結結巴巴地說自己是攝影發燒友,愛好用鏡頭來捕捉歷史。老太太把我迎進院內。院子很大,里面種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開得正艷,五彩繽紛,白如雪,粉似霞,而黃的,則黃得熱鬧,亦黃得傷感。院內飛檐斗角,回廊石階,曲徑通幽。難以置信,在現代都市林立的高樓大廈腳下,竟然藏著這樣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說自己有八十高齡,有個留學海外的兒子,如果現在還活著的話,明年也將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說她姓李,從十八歲結婚那年起,已經在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兒夭折,兒子客死他鄉,傭人被遣散,老伴過世,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昔日門庭喧鬧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個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說這話時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談論別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傷。


我問:“這巷子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歷史淵源嗎?”


老太太說:“現在知道這巷子來歷的人應該不多了。說來話長,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體遷移來此,他們開茶莊、絲綢店和當鋪等。買賣做大了,賺錢了,在這里扎根,抱團買地置業,于是就有了這杭州巷。你可別小看這巷子,它可是當年這座城市的心窩窩呢。巷道之所以修得這么窄,就是為了減少閑雜人員的進入。無論多大的官來訪,文官落轎,武官下馬,就是皇帝來了,也得老老實實從巷子口步行進來。”說到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驚,沒想到杭州巷在當年是如此的尊貴顯赫。望著老太太一臉甜蜜而略帶羞澀的回憶神情,我依稀看到了當年一個情竇初開的妙齡女子,被浩大的迎親隊伍捧進了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號,如置身于山野的一處宅院里,都市的喧囂和車流的嘈雜似乎遠去。空氣里,有花的陣陣清香,在明朗的陽光下,微微發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塊兒喝茶聊天,真是一種享受,仿佛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歷史書。


我拍了幾張照片后,告別老太太,告別杭州巷10號,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時,一個磨刀師傅正挑著擔子站在巷子口,高聲叫喊著:“磨剪子嘞,戧菜刀!”他抑揚頓挫的叫喊聲跌落在小巷里,濺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師傅喊了數聲,站了片刻,卻沒有走進小巷。


我回到單位。主任問我:“老太太同意拆遷了?”


我默默地望著主任難看的臉色。他的身后,懸掛著這座城市的規劃藍圖,上面一條條粗大筆直的線路,縱橫交錯,氣勢凌厲。


我向主任建議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很難熬過這個冬天的。要不,我們等到明年開春再說,如何?”


主任沉默不語。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小說的情節,均不超過20字。


起因:


經過:


結果:


[思路分析] 本題考查概括小說情節的能力。概括小說情節,既可以按“開端-一發展一一高潮-一結局”的基本情節結構概括,也可以按“起因-一經過-結果”幾大要素來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可按第二種方式概括。本小說中故事的“起因”是在后面第11自然段中才補充交代的;第1-9自然段是經過;最后三段是結果。據此簡要概括“起因”“經過”“結果”即可。


[答題模板] 何人十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么樣


[答案示例] 起因:“我”為了拆遷的事情造訪了杭州巷10號. 經過:“我”與老太太交談之后,了解古宅悠久的歷史。結果:“我”打消向老太太說明來意的念頭,沒有完成任務.


2.第2自然段的環境描寫在小說中有何作用?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對環境描寫作用的分析。第2自然段是對杭州巷頹敗、凄涼和寂寞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可從渲染氣氛、烘托歷史氣息、反映人物生存環境等角度分析,也可以從為小說中某個情節作鋪墊的角度分析這里環境描寫的作用.


[答案示例] 描寫了杭州巷頹敗、凄涼和寂寞,烘托出杭州巷的古樸、靜謐和厚重的歷史氣息,暗寫了老太太的處境,為下文拜訪了老太太卻無法說出勸其拆遷的來意做鋪墊.


3.根據小說的第4-7自然段,分析老太太是怎樣的人.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題,要認真閱讀小說的第4-7自然段,然后根據這四段中對老太太的描寫來分析其性格特點。如第4自然段中“她的目光和善”;第5自然段中“老太太精神矍鑠,紅光滿面,笑聲爽朗”“老太太說這話時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談論別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傷”;第7自然段中“老太太得意地笑了”等內容,都直接表現了她的性格特點,簡要概括這些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 精神矍鑠、笑聲朗朗;和善熱情、熱愛生活;經歷坎坷、心態樂觀;熱愛古宅、堅守至今.


4.賞析第9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子.


和老太太坐在一塊兒喝茶聊天,真是一種享受,仿佛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歷史書.


[思路分析]本題考査對精彩語句的賞析。解答本題,可從運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賞析。從“仿佛…”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其作用可從突出老太太聊天的內容一一老宅里度過的時光(即老宅的歷史)的角度分析,也可從表達“我”的思想感情的角度以及結構上作用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 運用比喻,將在老宅里度過的時光比作翻閱一本歷史書,突出了老宅厚重的歷史氣息和歷史價值。表達了“我”對老宅的喜愛之情,也為后文“我”想法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5.第11自然段畫線句子寫城市規劃藍圖,有什么深意?


他的身后,懸掛著這座城市的規劃藍圖,上面一條條粗大筆直的線路,縱橫交錯,氣勢凌厲。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對重點語句在文中的表達作用的分析。題目要求回答畫線句所寫的城市規劃藍圖的內容在文中的深意,也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安排這個內容的寫作意圖。可根據懸掛的城市規劃藍圖所涉及的被拆遷的古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意義,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答案示例]懸掛的城市規劃藍圖展示出這個城市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暗示了現代城市規劃發展與古宅保護、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沖突激烈,同時表現了作者對以犧牲歷史文化傳承為代價發展城市的深深憂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閔阿姨上了飛機,心情格外激動。再過二十小時,她就可以見到大洋彼岸的女兒了。距上次分別已有三年時間,這對于一個...
    蕻日肆佑閱讀 286評論 0 0
  • 史上死得最冤的科學大神,因誤解被送上了斷頭臺 麥迪遜·貝爾賽先生5月1日 拉瓦錫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但在227...
    時尚的雙雙閱讀 218評論 0 2
  • “思齊”與“靜篤”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
    物觀其復閱讀 130評論 0 0
  • 今天青石的票圈出鏡率最高的,莫過于張藝謀的新片終于定檔了。 一張滿溢著水墨風的海報一次次的出現在票圈里,也就是老謀...
    青石電影閱讀 10,403評論 1 2
  • 今天主要學習了flex布局,學習筆記如下: 1.指定flex布局: display:flex(任意容器)...
    riku_lu閱讀 3,177評論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