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奇的3 D打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3 D打印機,它的工作原理是,將三維物體逐層往上積累,慢慢堆積成成品。
這個看似神奇的技術,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逐步積累”。
在《做,就對了》中提到過一個實驗:陶藝老師將學生分為A、B兩組,A組的考核標準是數量,做得越多分數越高,B組考核的標準是質量,做的越好分數越高。最終,實驗結果是A組的作業質量普遍高于B組,因為他們沒有像B組那樣對每一個成品都追求完美,而是小步快跑,不斷迭代,不斷精進,最終,做出的成品極具美感。
我們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之前努力的積累,沒有不斷地迭代,就沒有最終的完美。我們常說“厚積薄發”、“一鳴驚人”,這些都是在強調積累的重要性。
我們要像3 D打印機一樣,專注當下的每一層,不斷向上積累,慢慢筑成高樓。
2、佛洛依德的鑰匙串
你所看到的高效工作者,他們都是精力管理的高手,尤其是快速恢復精力。而在很久之前,佛洛依德就有了自己獨有的恢復精力的方法。
找一串鑰匙拿在手里,閉上眼睛,做3次深呼吸,讓自己沉靜下來。然后,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將呼吸帶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試著放松自己:以正常的頻率呼吸,每次只關注一個部位,慢慢放松,嘗試進入睡眠狀態。
當你進入無法控制的身體階段,鑰匙串就會掉下去,你將被鑰匙串撞擊地面的聲音所喚醒,練習就結束了。這時,你已經得到了一次完滿的短暫休息。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去洗手間洗個冷水臉,瞬間頭腦清晰;伴隨者冥想音樂,做一個短暫的冥想(效果堪比睡了一個好覺);運用“3秒禪”,閉上眼睛,在心里默數“1,2,3”,然后眺望遠方。
3、對“蝴蝶效應”說“不”
由于童年糟糕的經歷,伊萬的生活一直受其困擾。在漸漸回憶起童年的事件后,伊萬用自己的意念,回到了童年的身體,試圖通過糾正錯誤來重塑一個完美的童年。但,每當他回去改變一個細節,再回到現實后,原來的一切變得更糟糕了。然后,他又穿越回去,現實又變的更糟糕,反反復復,最終,他的現實世界逐漸崩潰。
我們常常執著于過去的失敗,希望可以回到過去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你改變了過去,現實就會按照你想的方向發展嗎?
在“祖父悖論”中提到:時間旅行者回到自己的祖父祖母結婚前,殺死了自己的祖父,也就是說時間旅行者從未降生過;但是,如果時間旅行者從未降生,他就不能穿越時空回到以前,殺死自己的祖父,如此往復。
《蝴蝶效應》和“祖父悖論”都在表明一個道理:過去已成事實,不可改變。
過去不可改變,但我們還有當下和未來。你當下的處境,是由過去種種所決定的。而你的未來又是由無數個當下構成的,所以,把握了當下,我們就能更好地掌握自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