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六年沒有認真拿起一本書來看了。
我高中上學時候的書店,都是“正經八百”的書店。不論書店大小,書店的通道都會被書架填滿,過道很窄,只能容許一個人過,迎面過來人時,必須兩個人都側著身才能通過。那時候書店里最多的書是測試卷、課程解析、英語語法、作文精選等學習工具類書籍。
那個時候,在書店里看書不收費,但是因為只能站著看,還得不停地側身給別人讓道,所以學生們很少在書店看書。因為這種原因,書店老板往往也會設置圖書租賃區。圖書租賃區大部分都以文史傳記類、經典名著類、言情小說類、武俠小說類為主。押上10-20元,可以每次租2本書,1本書5毛到1塊價格不等,在規定的時間內還回去便可退回押金。大部分時候我都是和同學去賃書,一人一本輪番看完再還回去。但是因為選擇有限,并不能看到很多經典名著。
上大學以后,開始有大把的時間,想看書去圖書館就行了。我所在的大學圖書館算是有歷史年份了,書類齊全、豐富。圖書館有專門的讀書區,地方大、環境好。而且借書還是免費的,只需要辦張書卡,拿上書卡一刷,一般可以免費借10-15天。逾期會從書卡扣費,但是費用很低。
好的閱讀氛圍和閱讀條件都具備,可那時候心是浮躁的。現在想想,真是白浪費當時那么好的資源。那時候,總喜歡借了書回宿舍看,可是一回宿舍就想躺床上,一躺床上就犯困。或者和室友聊天,或者聽廣播,或者又抱著籃球去訓練,總之,看書總是最后一個被想起來的。即便有一顆閱讀古今中外經典書籍的心,也敵不過懶惰的身體。
上班以后,工作前幾年忙的沒黑沒夜,顧不上看書,也想不起來看書。一開始是不安的,因為從內心來講,我堅持認為自己是有閱讀愛好的,也覺得自己應該堅持閱讀。后來發現在工作中也能學到很多實用的知識,而且自己以前所學足夠應對當前的工作。我便坦然了,“工作也是學習啊”。
當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當微信開始替代QQ和短信,當電子書開始流行,我發現紙質書越來越難讀了。而且我發現手機上很多APP公眾號上也有不少優質文章,一篇一篇,雖然短小,卻也精練。剛好填補我上下班路上的閑置時間,也一定程度上補償了我不看書的恐慌心理。
不看書,能怎樣?
于是更加坦然。
但是,慢慢地,情況不一樣了。
近兩年,隨著工作的熟悉和崗位的變動,我越來越感覺到讀書的重要性和緊迫感。這個“書”,不是公眾號看篇文章就能解決的事,而是正經八百的書,專業亦或文學,紙質書亦或電子書。
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在輸出,卻沒有輸入,這就好像背了一大兜糖果,吃著吃著發現快沒有了。其實這個比喻還不夠貼切,因為糖果吃完可以不吃,最多有點失落。但是輸入抵不上輸出,會有一種內心被掏空的感覺,有點慌亂。
這種情況,是公眾號上那些文章無法解決的。可能看完的當下感覺自己是受益的,但是過后便忘。沒有系統的邏輯思路和理論知識作支撐,記憶力是不長久的。
認知決定你能達到的上限,這個時候你曾經讀過的每一本書便開始體現價值,它們融進你的骨頭和血液,決定著你的認知。甚至一人獨處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狀態深感墮落,會有一種掩不住的失望和自責。這種情緒不會消失,只會隨著你忙碌被掩蓋或者找到出口被排解,但只要你安靜下來,它還會冒出來。
直到這時候,想看書了,才發現要把書再拿起來,沒那么容易了。長時間不看書,人還會有一種不自信感。因為太久沒有拿起一本書讀完了,一拿到書,你會覺得好有壓力,不相信自己能夠讀完。
而且還有好多因素會影響你看書:周內工作太忙,晚上下班還要照顧小孩,小孩睡著后,自己幾乎也是電量耗盡了;周末好不容易有休息時間,還有家里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干,小孩還等著你帶她出去玩;好不容易擠出個半天或者一天的,又想約朋友,好久沒見她們了,聽同事說最近有不錯的綜藝和電影,也想看看放松一下;畢竟和書比起來,那些事情更容易轉移注意力,等真正把書拿手上,你又要被困意打敗了……
有一陣,我甚至郁悶的發現,也許我再沒有空間可以靜下心來看書了。當你的郁悶積攢到足以影響到你的主流情緒時,這也許是看書的最適合時間。直到一個周六下午,我花了6個半小時一口氣看完了張愛玲的《半生緣》,才體會到了那久違的爽快。
我忍不住感嘆好幾遍張愛玲那細膩的文筆,而且讓我爽快的更多原因是,我驚喜的發現我竟然看完了一本書,我高興的發現原來看完一本書沒那么難。久違的信心又回來了!而且我很確信,那個下午,我進入了看書的心流狀態。
心神合一的狀態,簡直不要太棒!
我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反思到這一點。很蠢,是吧。但我仍然希望有所改變。
你比我聰明,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