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聊這個話題前,我先把這事情的背景稍微展開給大家講一下,以便能更好的理解這個主題。暫且就扯一小段自己的記憶碎片吧。那年我剛上大一,聽學長學姐說可以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那個興奮勁和翻書了解各大社團的認真程度可是和趕考報志愿有得一拼,然后憑自己的興趣加入演講與辯論協會。咦,我可是奔著提升口才啊之類的目的去的啊,果然一年下來,感覺自己肚子里有一點墨水了,更直白點講是有了“說”的勇氣。也就從那會開始,我逐漸喜歡和很多人談論很多事情,和辯協、開來、云臺創客空間、產業園等很多學長學姐學弟學妹討論請教很多問題,當然這樣子做一方面是自己喜歡和別人交流的感覺,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從與人交流過程中受人啟發學習到的東西遠遠多于課本上學習到的。哎,回想那會到現在和別人的聊天經歷就發現一個問題。
啥問題呢?啥問題呢?先賣個關子---聽完下面這個故事,就明白我要是啥問題了。
聽聽別人怎么說:
同學一:我從高三開始就對計算機很感興趣,無奈高考失利志愿滑檔報了理工大的消防專業??墒俏乙廊贿€是很喜歡計算機,然后現在情況是在顧及自己專業的同時還要去計算機學院蹭課,同時還有學生會的事,大一一年忙得一團糟,還感覺什么都沒做好,同學都說我壓力很大,我現在間接性的會陷入郁悶狀態,可是好多朋友也不理解我。。。。。
? ? ?當然類似的事情很多,估計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過。現在理性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總結把他對這件事的思考過程總結為如下模式:
1.有唯一理想目標
2.理想目標與當前情況對立或相差懸殊,兩者有嚴重的矛盾
3.理想和現實的這個矛盾導致了糟糕的心理狀態
? ? ?我理解他的心情,他感覺自己調入一口深井,四周無路可走,爬出這口井成了唯一卻似乎遙不可及的希望??蓵r事實如他感受的那樣嗎??非也
? ? ?由于我們自己過去的經歷、思維慣性等,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會帶上一個思維枷鎖,從而限制我們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其結果是我們在做決策、創意時總會徘徊在因為一個優化方案而要忍著痛苦放棄其他自己心理上不愿放棄的選擇。“不得不、被迫、現實很殘酷”的這種感受相信大家都懂。。。
? ? ?但是,事實告訴我們這些痛苦都是自找的,因為本來就天無絕人之路。我們思考問題時帶的這個枷鎖是一種隱含假設。我們通常思考是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可是卻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大腦。這種可恨的東西我等豈能容它繼續為非作歹,猖狂一世?當然如果你有這種“博大”的胸襟,那么你選擇包容它也是可以的哈。
? ? ?現在請跟隨我的腳步一起幫同學一把讓他痛苦的隱含假設揪出來,他在思考時做了以下客觀存在并影響決策卻沒有被他自己意識到的假設:
假設一:愛好要和自己未來的職業相統一
假設二:自己學習的專業決定了未來職業的選擇
假設三;課程學習決定了專業技能
假設四:跨專業就業不可取
假設五:學生會的事情很有必要
? ? ? 這個就是同學一在做選擇時存在的隱含假設,看上去好像很合理, 但仔細推敲就可以發現問題了。當發現它的具體存在后我們就可以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了,如下:
解決方案:
一、業余時間制作和發布自己的編程杰作,積攢經驗
二、找非專業的計算機工作人員聊天,以獲得更為實際的啟發
三、直接從現成作品中學,實現‘做中學‘
四、可以考慮未來跨創業或就業
五、不參加學生會的事情也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可以考慮退出學生會
? ? ?變個視角天地寬,發現隱含假設后我們就可以找到多元的解決辦法,也就可以讓自己擺脫那種痛苦中抉擇的狀態了。
? ? ?當然,這個討人煩的家伙也預測到了我們會找到它,所以還學會了偽裝自己哦,比如,它會把自己偽裝成我們更加熟悉的樣子,從而繼續和我們躲貓貓。哎,可惡的家伙,是不是就沒招對付它了呢?還真有,在認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事實:當大腦對一類事情比其他事情更加熟悉時,我們就會傾向于認為這類事件再世界上發生的概率更高。
? ? ?所以啊,當我們在決策判斷事情發生的概率時,只要能記得上面這個事實,那么你的判斷對的機率就會大很多了 。
你知道嗎,天無絕人在之路,關鍵還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