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過《歡樂頌》的人必定都會記得樊勝美(蔣欣飾)的母親,那個重男輕女,將女兒一次次逼入困境的可氣老太太。現實里這樣的女兒還有很多,尤其是落后的偏遠地區。跟親人說“不”比一般的拒絕需要更大的勇氣,哪怕心中百般不愿,也抵不住一句“我生你養你這么大容易嘛”,加上各種敬老傾向的輿論壓力就更是無力抵擋了。
? ? ? ? 然而總體來說老人對兒女的不合理要求還在少數,現實中兒女對父母的“壓榨”往往更甚。鄰居老太太在第一個孫子出生的時候主動歡喜地照顧兒媳和孫子,為了讓小兩口休息好還一直晚上帶著孫子睡覺。兒子兒媳樂得自在,一切相安無事。過去好幾年,孫子上小學了,老太太眼看終于可以放松下來享受晚年生活。誰知國家單獨二胎的政策一落地,兒媳又懷上了。這本來是件喜事,但老太太這幾年下來身體已大不如前,于是提出第二個孫子晚上就不帶了,兒子兒媳一口答應。孩子呱呱墜地,全家開始忙碌起來,老太太白天洗衣做飯,照顧孩子和兒媳,晚上回自己屋睡覺。可沒過幾天老太太就發現小兩口吵架了,原來一直沒真正帶過孩子的兒子兒媳發現晚上帶孩子太累了,幾天下來就互生埋怨。老太太好生勸說,沒想到兒子還覺得都是因為老太太自私不夠盡力。
? ? ? ? 這讓我不自覺地想到前兩年有個新聞報道一位老人因為幫兩個兒子帶孩子天南地北地忙,終年跟老伴分居兩地,晚年去旅行的愿望也一拖再拖,終于在帶第四個孫兒的時候抑郁跳樓。當今社會生了孩子交給媽和婆婆帶是常態,年輕人要拼搏事業可以理解,但不顧家庭差異和老人身體現實去硬性要求就不免與孝義背道而馳了。
? ? ? ? 親情很容易出現一方一味付出的情景,但所有的感情說到底都是雙向供養的,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健康平衡的狀態。幾千年前孔子在聽說曾參出于孝順即使父親大木棍打下來都不躲閃后并沒有表揚他,而是對曾參講了舜的故事,據說舜也很孝順,父親用小木棍打就受著,用大木棍打就遠遠地躲避,孔子覺得這樣“小忍大逃”才是真正的孝順,因為如果大木棍打下來不躲開被打死了就要讓父親背負親手殺子的惡名。所以親情也是有底線的,面對親人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不能一味承受,要懂得變通化解,要學會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