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就要過去了,時間走得挺快的。
曾經我寫過一篇——《恐懼,源于你的無知》,目的是想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為什么要行動,因為行動才會帶來更直觀的效果,行動才能真正地帶來改變,這樣,我們所知的不至于浪費,我們能對事物有更好的理解。
1
前段時間做一門作業,要把若干道題解決了。乍眼一看,不知道是什么鬼,很多的不懂,不知道,只能在網上搜了。改改關鍵詞,看看那幾個網址,并沒有都能找到合適的答案。大概找到的,也折騰了許久。
后來發現用的搜索引擎不太對,原來還是度娘猛一點。
不會的問師姐,求援助。
但是文獻依然要自己去琢磨,大量陌生的信息,如概念、方法、圖等,讓我看著費勁,終日不知所觀。
交過了第一次作業,老師就說很多地方要改的。為什么要改呢?內容不完整、不詳實,肯定要再補充的,錯誤的更是要修正。但形式方面同樣不容忽視,排版效果不佳,誰還看得下呢,這更要好好地改。正如那個說法,誰都不會透過邋遢的外在去了解你的內在。
重交了幾回,終于結束了。
現在,再看同類的文獻,至少不全是以小白的姿態了。
難受的當時,收獲的現在。
2
自從日更以來,我都逼著自己思考。
開始還熱烈著,寫幾篇,我還有點感覺。
到后面,感覺思維枯竭了,催也催生不出啥了。我到極限了嗎?
接著我就寫短短的文。
短文,有點不深刻的意味,那么一些時候,沒怎么讓文章延伸,讀著是挺膚淺的。
我都懷疑要不要放棄了。幸虧大腦沒傻透。抽身而出,看看數據,我的更文量已經有所進步了,較優質文章比例還是可以接受的吧。我還不全然失敗。
聽了得到的知識音頻,里面一條是說成功的10條法則,第四條法則是說,不要把數字作為成功的評價標準。
數據的確不總是可靠。標題黨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誘人的標題,實質卻有點文不符題。那么是把閱讀量騙來了。相對于閱讀量,我認為點贊、收藏、轉發的數量才顯得更有價值,不過轉而一想,并非所有人都有以上習慣,就算同意了文章的優秀,也不舍得那么干。
既然數據還不能作為評判標準,那我更不能否定得如此快了。
以上還不是我最想說的。
你會有在一天早上,去吃早飯的路上,突然萌生了一個可以用來寫文的靈感嗎?你會讀著一本書,突然想狠狠地飆一篇文字,來抒發胸中怪想嗎?寫文的習慣,培養著我思考的習慣,各種時候,我的腦海可能蹦出一個想法。
如此道來,想法可不都是晚上才堆拼出來的。
3
就算愿意起步,卻發現前途茫茫,方向很不明確。
可以試著竭力思考,運用各種方法,讓自己邁開步伐。
自己沒辦法了,找個指路人也不為過。
就算真的動手不易,但之后的收獲不見得會那么讓你失望。
最后小斌感謝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