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去印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海路,一條陸路。海路當(dāng)時不發(fā)達(dá),一般人只能走陸路。從長安出發(fā),一路往西,經(jīng)過西域和中亞,抵達(dá)印度。
玄奘準(zhǔn)備從邊境重鎮(zhèn)瓜州偷渡到西域小國伊吾,然后從伊吾取道印度。
玄奘的西域之行,長路漫漫,兇險重重。從瓜州到伊吾,是他最為艱難和孤獨的一段路程,隨時可能喪命。
在涼州,玄奘被涼州都督李大亮責(zé)令返回。河西佛教領(lǐng)袖慧威法師理解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秘密派兩個弟子給他帶路。他們晝伏夜行才到了瓜州。
在瓜州,玄奘了解到,要想偷越瓜州邊境,幾無可能。首先攔路的是湍急流深的葫蘆河;然后是西境襟喉玉門關(guān);關(guān)外西北有“五烽”,兵士日夜把守,五烽之間各相距百里,中間絕無水草;五烽之外又是八百里大沙漠莫賀延磧。只有走出莫賀延磧,才能到達(dá)伊吾國。
玄奘一籌莫展,在瓜州逗留了一個多月,還是找不到越境的辦法。這時涼州府緝拿玄奘的通緝訪牒發(fā)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欽慕玄奘的品格和志向,當(dāng)在玄奘面前撕毀了文書,催促玄奘早日離開。
萬般無奈之下,玄奘在廟里到彌勒佛的像前祈請,這時他遇到了前來禮佛的胡人石槃陀。石槃陀圍著玄奘轉(zhuǎn)了兩三圈,請玄奘為他授成為居士的“五戒”,玄奘答應(yīng)了。玄奘見石槃陀體格健壯,態(tài)度恭敬,又是受戒之人,就告訴了石槃陀自己西行的想法,石槃陀一口答應(yīng)送玄奘過五烽。玄奘大喜,立即買馬備好行裝。
第二天傍晚,玄奘躲在草叢里,等待和石槃陀會面。石槃陀和一個老胡人牽著一匹老瘦赤馬一起走了來。這個老胡人曾往返伊吾瓜州之間三十多回,熟悉路途,只是路途兇險,老胡人已經(jīng)不想再冒險了。
老胡人勸阻玄奘:“西路險惡,沙河阻遠(yuǎn),鬼魅熱風(fēng),遇無免者。徒侶眾多,猶數(shù)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愿自料量,勿輕身命。”
玄奘答道:“貧道為求大法,發(fā)趣東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
老胡人把老瘦赤馬交給玄奘說,這匹馬曾往返伊吾十五次,身體健壯而且認(rèn)識路,你的馬年輕走不了遠(yuǎn)道,騎著它去吧。
于是,玄奘騎著這匹老瘦赤馬,和石槃陀趁夜色來到葫蘆河邊。玉門關(guān)遙遙可見。石槃陀斬木為橋,布草填沙,他們驅(qū)馬渡過了葫蘆河。
夜里石槃陀看過前方路途之后,覺得路途險遠(yuǎn),害怕起來,不想往前走了。他深怕玄奘過五烽時被抓,將他供出來作為同謀一并處死,因此打算殺玄奘滅口。玄奘看出石槃陀的心思,發(fā)誓:“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相引。”并贈馬相謝,石槃陀才放心離去。
由于沒有通關(guān)文書,玄奘只能繞玉門關(guān)而行。
玄奘孑然一身走進(jìn)了沙漠中,他只能看著前面的白骨馬糞行進(jìn)。他出現(xiàn)了幻覺,好像看到沙漠里有行進(jìn)的軍隊和飄揚的旌旗,千變?nèi)f化,飄忽不定。他堅定一下心志,繼續(xù)向前走。
穿過八十多里的沙漠,第一烽到了。
沙漠里的關(guān)口烽燧,都是設(shè)在水源近旁,因為管住了水,也就管住了過往的人。茫茫沙漠中,沒有水,人根本無法存活。
玄奘怕被守關(guān)的將士發(fā)現(xiàn),白天藏在沙溝里,到了夜晚才偷偷出來取水,可還是被守軍發(fā)現(xiàn)了。
校尉王祥是個信佛之人,他認(rèn)為玄奘走不出沙漠,所以想送玄奘到他的家鄉(xiāng)敦煌弘法,被玄奘拒絕。王祥看到玄奘西行決心堅定,于是全力幫助玄奘。他安置玄奘吃飯休息,并為玄奘準(zhǔn)備好炒餅和水,還親自送出十幾里之外。王祥給玄奘指了一條直接到第四烽的路,讓玄奘去第四烽找他的宗親王伯隴幫忙。
玄奘感激萬分,與王祥泣拜而別。夜幕降臨時,玄奘到了第四烽。王伯隴高興地接待了玄奘,不僅給他補充了給養(yǎng),還施舍給他一個裝水的大皮囊。王伯隴也為玄奘指了一條路,說:“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於此去百余里,有野馬泉,更取水。”
玄奘走進(jìn)了長八百余里的戈壁沙漠莫賀延磧。
莫賀延磧古稱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更沒有水草。
行走在沙漠中的玄奘可以說是顧影惟一,蒼茫天地間,只見一人一馬和他們的影子。
死寂的沙漠中,似乎有各種妖魔鬼怪在繞人前后。玄奘一邊念誦《般若心經(jīng)》,一邊堅持前行。
玄奘走了一百多里路后,沒有找到野馬泉,發(fā)覺迷路了;取皮囊喝水時,又失手把皮囊打翻了,準(zhǔn)備跋涉千里的救命水,一下子流光了。
看來惟一的選擇,就是返回第四烽了。
玄奘回走了十多里后,想起自己“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誓言,他后悔了,掉轉(zhuǎn)馬頭,再向西而去,“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沙漠中的玄奘,只身孤影,四顧茫然。夜里,好像有很多妖魔鬼怪在舉火游蕩,火光如同星星一樣光燦耀眼:白天,黃沙隨狂風(fēng)飛舞,暴雨一樣彌天漫地。玄奘一無所懼,奮力前行。
玄奘斷水四天五夜,口腹干燥,氣若游絲。他已無力行走,眼睛也因缺水幾近失明,只能躺倒在沙漠里,默默地念誦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并上告菩薩:
“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wù),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到了第五天夜里,悶熱的沙漠里竟然吹來了陣陣涼風(fēng),感覺如沐寒冰,玄奘的視力恢復(fù)了,趴在他旁邊同樣氣息奄奄的馬也站了起來。
涼風(fēng)吹拂中,玄奘睡著了,睡中夢到一位身長數(shù)丈的大神拿戟趕他上路。他猛然驚醒,掙扎著前行了差不多十里地的時候,他的那匹識途老馬突然撒腿向別的方向跑去,怎么拽也拽不回來。一口氣跑出幾里地后,馬帶著他來到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十步外有一個水質(zhì)甘澄的小池塘。
玄奘在這里休息了一天,第二天盛水取草出發(fā),兩天后,玄奘終于走出了沙漠,到達(dá)了西域小國伊吾。
參考資料:
《大唐西域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
《玄奘西游記》? 錢文忠著
? 董志翹《大唐西域記》前言
? 央視記錄片《玄奘之路》? 金鐵木執(zhí)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