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坑爹案到云奇告變,胡惟庸就是一個箭垛,被朱元璋順理成章殺掉
胡適先生研究中國歷史,發現有些典型的反面人物就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最初的起因可能很模糊,但隨著人們“射箭”次數的增多,其面貌和性格開始定型。胡惟庸便是“箭垛式”人物的典型體現,其被殺的罪名是圖謀不軌,乃至后來通倭、招虜乃至謀反等罪名,都可以稱得上欲加之罪。
1.胡惟庸被殺的起因,源自于一個漏洞百出的“坑爹”案
任何人謀反都是有原因的,按照《明史》的記載,胡惟庸謀反的原因便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史官們想把胡惟庸謀反塑造成一個明代“坑爹”案。即案子的起因是胡惟庸的兒子因為過失而殺人,雖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胡惟庸想用銀子了結此事。但朱元璋不允許,一定要讓胡惟庸兒子償命。
胡惟庸算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之人,自然不想自己絕后,便勾結了兩個對皇帝不滿的侯爺,意圖謀反。同時,胡惟庸又派遣手下到東海召集倭寇,準備里應外合,推翻大明王朝。可以看出,在《明史》中記載的這個案子無疑是漏洞百出的,很多事情的發展不符合常理,且謀反的安排簡直把位居丞相之位的胡惟庸的智商估計太低。
若是胡惟庸真想取而代之,一定會精心謀劃,不至于傻到到處張揚,且聯系倭寇,因此,所謂的“坑爹”案,不過是史官們對朱元璋殺胡惟庸的曲筆而已。
2.胡惟庸的謀反之罪看起來漏洞百出,故而又增加了云奇告變的靈異戲碼
或許史官們也對自己羅織的罪名不滿意,因為整個案件看起來漏洞百出,故而為了坐實胡惟庸謀反的罪名,便編造出一個更為荒誕的云奇告變事件。此事由《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云奇為朱元璋的太監,其服務的地點跟胡惟庸的住宅離得很近,所以知道了胡惟庸謀反的陰謀。
恰好胡惟庸編造了一個靈異故事,邀請朱元璋去其宅第觀看,云奇眼見皇帝要步入危險,便沖擊了朱元璋的儀仗,但沒有來得及說話,便被朱元璋手下打死。但死后的云奇雖然雙手被折斷,仍然指著胡惟庸的宅第。令朱元璋大為驚奇,便發御林軍前往查看,發現胡惟庸宅第中藏有大量甲兵,意圖謀害朱元璋。
這個故事看起來云山霧罩,竟然出現在《明史紀事本末》之中,可謂用一個漏洞去掩飾另外一個漏洞,但整體而言,此事坐實了胡惟庸意圖謀害皇帝的罪名,更是其被殺的主要罪證。
3.胡惟庸一案的實質是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整個高潮,由此株連3萬余人,徹底將朱元璋的功臣名將打擊一空,也導致了繼承皇位的孫子建文帝無將可用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兩本正史的記載,胡惟庸一案似乎證據確鑿,罪該萬死。但實際上是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整個高潮,由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的多達3萬余人,并且專門刊發了所謂的《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后面的事情很顯然,只要是朱元璋不喜歡的人,就被套入到胡惟庸一案中,一頂“胡惟庸同黨”的帽子便讓其遭受滅頂之災。
對胡惟庸及其同黨的處理可謂立竿見影,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大量功臣名將被殺,株連的殘酷性,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后,次日便革去中書省,廢掉丞相,將封建集權推向了頂峰。由此,固然皇位穩固了,權力在手了,想著朱家江山萬代,豈不料建文帝接手之后,叔叔朱棣第一個不答應,由此皇帝手下竟然無將可用,被朱棣奪了先手。
概而言之,胡惟庸被殺包括三個方面的敘事:
其一,圖謀不軌被發現,胡惟庸被殺的起因是兒子犯罪被朱元璋判死罪,于是勾結兩個對皇帝不滿的侯爺謀反,但事敗被發現;
其二,云奇告變被逮捕,胡惟庸借口宅第有靈異事件,邀請朱元璋觀看,卻暗藏甲兵,意圖謀殺,被太監云奇發現,胡惟庸被逮捕。
其三,屠殺功臣株連,胡惟庸的眾多罪名,固然有其本身不法之事,但整體上是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既定節奏,欲加之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