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何讓旅行變得更有感覺而不是走馬觀花打卡”這個問題,二斑長覺得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代入感。
二斑長每次出游之前除了收集目的地信息,還有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看在目的地拍攝的電影,去新西蘭之前惡補了9個小時的指環王,被這片中土世界的純凈所震撼;去意大利之前看了羅馬假日,在羅馬廣場留了一張吃冰淇淋的照片來致敬女神;而這次去馬來西亞,我選擇的是由阿牛(陳慶祥)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初戀紅豆冰!
大概是二斑長本身不吃紅豆又沒什么刻骨銘心的初戀的原因…總覺得這也是一部被中文翻譯名耽誤了收視的電影…電影英文名:ice Kacang Puppy Love,要不是去馬發來西亞,可能我打死也不會自己點開一部叫初戀紅豆冰的電影……
有評論說這部電影完全不輸《我的少女時代》《初戀這件小事》這些青春電影,演員基本是被大眾所熟知的馬來西亞演員,如阿牛、梁靜茹、品冠、曹格等,阿牛是土生土長的檳城人,對于如何描繪出檳城的美好,阿牛有他自己的方式。
二斑長看了之后對檳城好感倍增,姓周橋不是只有姓周的人去才有意義,想重拾童年的彈珠約好友玩耍,薏米水在被靜茹喝過之后仿佛具有了神奇魔力讓人心向往之,炒粿條不只是一份主食,不吃紅豆的二斑長也想嘗嘗紅豆冰的滋味。
檳城是馬來西亞各個地方中華人比例最高的一個城市,路過的本地人說著親切的方言,很多時候會給你還在國內的錯覺,淳樸的華人熱情地招呼你來拼桌,一改每次出國門自帶方便面對于飲食的不適,這里一天5頓都覺得吃不過來,吃和壁畫是檳城的主旋律,就像它的節奏一樣舒服,逛吃逛吃逛吃一天就過去了。
除了和你們安利這部畫面滿分情節滿分的電影,二斑長還要和你們安利兩個檳城的傳統老行業,希望去到檳城的人都能有機會認識到他們,趁夕陽落下之前。
[ 林亞和薄餅 ]
令林亞和博餅聲名遠揚的是著名美食家蔡瀾,他曾這么說到:“我試過福建、臺灣、南洋及香港的薄餅皮,發現做得最好的是檳城吉寧萬山路門牌五號的「林亞和」,皮怎么包都不破?!?/p>
有些游客事先不知道薄餅為何物,大老遠慕名而來發現僅是一張“春卷皮”,難免掃興而去大發牢騷,殊不知這張不起眼的皮是博餅品質的關鍵,薄餅原是起源于閩南的一種小吃,將椰菜、紅蘿卜、白蘿卜等等蔬菜切成絲,用上湯一邊炒一邊加,然后以細火熬之一整天。翌日再翻炒,又熬,總之要愈熬愈入味,但又不能爛。最后,在餡上擺芫荽、熟雞蛋碎、花生碎等,再鋪張生菜封之,就能包起,放進口中大嚼,是天下美味。
林亞和薄餅皮三代相傳至今已經50多年,早上4點多開始準備材料,早上7點開門制作薄餅皮。老板赤手空掌完成每一片薄餅皮,手捉一片面糊團在熱鍋上,手腕靈活轉一圈,赤手不怕熱把薄餅皮從熱鍋里提拉起來。
真正福建老饕中最后一步是往包好的餅中灌入蝦頭豬骨湯。如果皮不好,整個薄餅即刻崩潰,皮的重要性由此見之。林亞和能給吃遍各地薄餅的蔡瀾先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見其手藝之精湛。
除了像春卷一樣包各種內陷的吃法,在檳城這個老城市還有另一種吃法,那就是用薄餅皮包著花生和麥芽糖做的貢糖。帶有咸味的薄餅皮,讓貢糖吃起來不糊甜膩,多一份咸香。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第二家檳城古早味——
[ 洪成香花生糖 ]
貢糖花生糖是很多檳城人兒時的傳統手工小甜品,凡是地方神廟有酬神戲,旁邊多數有一個小攤位賣貢糖花生糖。
洪成香一直堅持以手工制作,拒絕機械化生產,它的第三代傳人的陳建輝從2009年從岳父手中接過交接棒。
在舀麥芽糖的時候不會用任何衡量器,因為每一桶麥芽糖的濃度未必一樣,只有靠雙手觸覺去衡量分量,不停地攪拌麥芽糖,加入事先炒好的花生粒,趁熱取出拉切,這便是花生糖的制作流程。
制作貢糖的步驟稍微麻煩一些,用祖傳40年的玻璃樽在敲打扁的花生糖上輾轉幾輪,過程中會出現“手粘瓶,瓶粘板”的現象,最后配合量尺切出貢糖的尺寸和厚度。
一口貢糖入嘴,花生和麥芽糖的香氣沖擊著每一個味蕾,香氣四溢,嘎嘣兒脆的利落口感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在檳城漫步,感覺時間都慢了下來,這一群守護了老行業大半個世紀的的傳統手工藝人,一壓一提,一揉一轉,都在致敬著“傳承”二字,都蘊藏著濃厚人情的古早味,這是屬于檳城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風景,是等著你來欣賞發掘的一塊珍寶。
快來檳城開啟喝梁靜茹同款薏米水,吃蔡瀾筆下最好的薄餅,聽阿牛唱“你輕輕柔柔地細述著檳城下的雨,淋濕你的長發幾十年來抹也抹不去”,看不經意間出現在墻角的壁畫的度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