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金剛經》第二品《善現啟請》第三章
我們一直在探尋我們從那里來,要去那里,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是我們的認識還不夠,還是有謀種力量在遏制我們“格物”的能力,使我們看不到世界的本質,也找不到宇宙的起點與終點,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思維達到。當你修煉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也許你就可能通過自身的思維,在宇宙中“逍遙游”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古代中國人對自然與宇宙的認識,天地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效法于天地,讓我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是要堅持不懈,二是心胸寬廣。
須菩提行完禮后,說道:“希有,世尊,如來師父,你總是盡心保護眷念著我們這些修智慧與修福業的人,也總是囑咐我們一切。世尊,如果塵世間有善男信女,發了菩提心,要怎樣做,才能是菩提心常住不退呢?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怎么才能降伏他的心呢?”佛祖回答道:“很好,很好,須菩提,就像你說的那樣,我如來總是盡心保護眷念著你們這些修智慧與修福業的人,也總是囑咐你們一切。你今天要仔細聽好,為你解答這樣的問題,善男信女,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如是常住這個心,就應該如是降伏一切妄念心。”須菩提聽后,連忙答道:“是的,世尊,我很樂意聽你繼續講說。”
這里要解釋一下“啊(音:鴨)耨(音:洛)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的悟道是心與事要達到“平衡”的境界,也是中國儒家“和”的意思,就是“恰到好處”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最形象的表現就是中國的“太極圖”,一種動態的平衡。修行是為了脫離苦海,而世間的“苦難”就是失去平衡的結果。修行,就是要找到平衡點,讓心態自然擺正,讓事物自然發展,有先的后,有快有慢,凡事辯證的看待。
修智慧者為“菩”,修福業者為“薩”,福慧雙修為“菩薩”。什么是“智慧”,慧就是尊從上帝,智就是遠離邪惡,這里的上帝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你的真性,一種順乎于自然的心性。“慧根”就是這種領悟自然之道的能力與天賦。什么是“福業”,遠離苦難是福,造福大眾是業。所以向佛求財求官求壽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是那樣,就沒有人修行了,直接求佛就可以了,但佛是人,不是神,他給不了你那些,給你的只是一種思想與精神,但你要悟道這種思想與精神,只能通過修行。
如來佛與須菩提之間的問與答,是機緣所致,非隨意之為。在第一分《法會因由》中如來通過自己尋常的穿衣吃飯、洗足敷坐等行為,使的須菩提悟得無往真心的妙用,無處沒有不具實相般若的本體。“無處沒有不具實相般若的本體”在我理解是“自然之法”,她無處不在,無形無影,就像“力量”一樣,你能感覺到她的存在,但你看不到她。你看到的只是蘋果落地,卻沒有看到重力,你看到了媽媽付出,卻沒有看到親情,蘋果落地是“果”,重力是“因”,媽媽的付出是“果”,親情是“因”,沒有重力蘋果不會落地,沒有親情媽媽怎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