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漫
明代著名儒學大師、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被譽為古今兩個半圣人之一。他結合自己一生的感悟,將心學思想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為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先生關于善惡,提出了“致良知”,“為善去惡"的著名思想。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一一格物,在這里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一語中的。
下面讓我來分享一下關于善惡相報的兩個小故事:
1.徐志摩與張幼儀的故事
民國年間的詩人徐志摩(1896年一一1931年),才華橫溢,他的戀愛史和婚變比他的文學作品更轟動于世。
徐志摩出身于江浙一富豪大家,留學英國,他的原配夫人叫張幼儀。她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家務,婚后生了個兒子,相夫教子。
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學生,叫林徽因,他一見鐘情,瘋狂追求,忘記了自己是已為人夫為人父之人。但林徽因并沒有答應他。
徐志摩回到家,開始公開嫌棄妻子,說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張幼儀還是默默無聞侍候丈夫。 過了段時間,張幼儀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國陪讀,兩歲的兒子留在家,由爺爺奶奶照看。
當時21歲的張幼儀正懷有身孕,可徐志摩狠心地說:“你去打胎!"更有甚者,幾天后,徐志摩不聲不響地離家出走。可憐的年輕孕婦,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語言不通,度日如年,痛苦得想自殺。
見徐志摩如此絕情,張幼儀知道婚姻已無法挽回,被迫簽字離婚。1922年,一個美好的家庭就這樣破裂了!
離婚后的徐志摩心花怒放,馬上去找林徽因,可是林徽因已悄然回國,不久正式與他的恩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結婚。
徐志摩留學回到北京,常與好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是位才女,擅長琴棋書畫。不久王賡調往哈爾濱工作,留下陸小曼在北京。
于是徐志摩又瘋狂地追求陸小曼。當時知識界,對兩位才子才女,原本是許多贊譽,但是兩人的交往超越了禮度范圍。徐志摩色迷心竅,追求有夫之婦,最后的結局是陸小曼離婚了,另一個家庭也破裂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成為當時轟動京城的新聞。
結婚后,由于三觀不合,陸小曼迷戀打牌,跳舞,看戲,特別是吃上鴉片膏,和戲子們打得火熱。夫妻倆經常吵架。
1931年11月,徐志摩聽說,他過去追求過的林徽因,將于19日在北京舉行演講會,就興奮地搭機趕往北京捧場。結果飛機失事,這位才子死時年僅35歲。
徐志摩雖然會寫詩文,但他對婚姻輕率,違背人倫道德。總結為:對父母不孝,對子女不慈,對妻子不忠,對朋友不義,且他為人師帶壞風氣,所以結局不幸。
與之相反,他的原配張幼儀,被丈夫遺棄后,重新生活,入德國留學,專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學成歸國。上海一女子銀行聘她做總裁,且經營服裝公司,均大獲成功。
她在百忙之中,還請一位國學老師,給自己講孔孟之道,又留學新知識,攝取中華文化精華,不忘傳統美德。離婚后,撫育兒子長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還每月寄錢幫助陸小曼。
后來張幼儀經濟富厚,事業興隆,兒孫孝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她策劃編輯的。她最后享年88歲,受到世人尊敬和稱贊,她是幸福的。
2.命大的女人
有這樣一位女人:她那健壯如牛的男人,在一夜之間得暴病死了,給她留下一個智障的兒子和一對多病的老人。
女人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厄運擊倒。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和孩子,她毅然離開每月給她幾百元工資的工廠,辛辛苦苦地在自家門前,擺了個小小的水果攤。
這天,她的水果攤前來了一個約模十三四歲,披頭散發,渾身污濁的小男孩兒。女人看到小男孩那虛弱的身體和干裂的嘴唇,猜想他肯定又餓又渴,便匆忙把兩個擦干凈的蘋果,塞進小男孩兒手里。
小男孩兒接過蘋果,一邊狼吞虎咽,一邊向馬路中間走去。看到可憐的男孩兒,聯想到自己智障的兒子,女人動了惻隱之心。想把小男孩留住,然后再慢慢幫他找到家人。于是,急忙離開水果攤,向男孩走去的方向追去……
就在女人離開水果攤的一剎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出現了:一輛失控的出租車狂奔而來,在人們驚呼聲中,一下子撞上了女人的水果攤,并把女人坐的板凳軋得粉碎。
圍觀的人們在感嘆之余,疑惑道:真是個命大的女人呀!天天像泥胎似地坐在這里,這會咋就突然急急火火離開了呢?女人一聽笑了,只有她自己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一天必佑善良之人!
朋友,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是不是感悟到:
“為人善,其福未至禍已遠離;
為人惡,其禍未至福已遠離。"
愿世人為善去惡,做個有良知的人。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