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劉貝貝 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 17861013018
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
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九個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頭一睡睡死啦,九個只剩八。
八個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獵奇;
丟下一個命歸西,八個只剩七。
七個印地安小男孩,伐樹砍枝不順手;
斧劈兩半一命休,七個只剩六。
六個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飛來一蟄命嗚呼,六個只剩五。
五個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
官司纏身直到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印地安小男孩,結伙出海遭大難;
魚吞一個血斑斑,四個只剩三。
三個印地安小男孩,動物園里遭禍殃;
狗熊突然從天降,三個只剩兩。
兩個印地安小男孩,太陽底下長嘆息;
曬死烤死悲戚戚,兩個只剩一。
一個印地安小男孩,歸去來兮只一人;
懸梁自盡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本書開篇就是這部著名的恐怖童謠,為下文做了鋪墊,同時給讀者營造陰森氣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這部小說又被稱為——十個小黑人、童謠謀殺案、孤島奇案、十個小印第安人、一個都不留、孤島十命等。文章在童謠的渲染下,描述接下來出場的主人公,每一位人都給予足夠的鏡頭描寫同時在他們身上留下了關鍵線索。八位素不相識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這一座孤島,他們各有心事,將自己偽裝的足夠好。開始我還在思考,十個人的故事,到現在卻只出現了八個,繼續讀后,才恍然發現孤島上的管家夫婦也是主人公。這樣,明顯的十個人就都到齊了。故事也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無人生還,字面就可以理解這部小說的意思,顯然是故事中的人都死掉了。但是每個人心中的疑問確是他們為什么死掉,難道殺死其他人的兇手最后也把自己給殺掉了?這些疑問吸引著我繼續讀下去。
由晚上的留聲機開始,人們開始相間死亡:
1,勞倫斯法官 宣判愛德華·塞頓死刑
2,維拉教師 謀害了西里爾·奧格爾維·漢密爾頓
3,菲利普·隆巴德隊長 犯有使東非部落二十一名男人死亡的罪行
4,埃米莉修女 比阿特麗斯·泰勒之死負全部責任
5,約翰將軍 蓄意謀害了妻子的情人阿瑟·里奇蒙
6,安東尼紈绔子弟 殺害了約翰和露西·庫姆斯
7,威廉偵探 導致了詹姆斯·斯蒂芬·蘭道的一命7嗚,呼
8,托馬斯·羅杰斯男管家 害死了詹尼弗·布雷迪
9,埃塞女傭 害死了詹尼弗·布雷迪
10,愛德華醫生 酗酒后手術造成路易莎·瑪麗·克利斯的死亡
開始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十個人身上都背負著殺人犯的罪名,那為什么社會,警察不去處理懲罰他們,反而十個人經歷這番曲折來到一座孤島接受懲罰。接著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每個人對自己的無罪陳述。每個人表面上講述自己的事情都頭頭是道,似乎與自己毫無聯系,竭力擺脫自己的罪名,但在心里卻害怕,恐懼……看到這里,終于明白,他們抓住了法律與道德的漏洞,大都是因為為自己的一己私心與私欲,犯下了殺人的罪名。他們對自己的罪行毫無內疚與懺悔,反而心安理得。在文中,阿加莎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心理的弱點,用天氣和瓷娃娃來增加緊張的氣氛。開篇就描述了孤島的天氣以及通過人們的談論來加深天氣的影響力,海上風浪的變化,天氣的變化都在暗示著情節的變化。還有桌子上的瓷娃娃,每一個人的死去就伴隨著一個瓷娃娃的消失,這種暗示給在場的人甚至讀者都有巨大的恐懼與不解。
無人生還
隨著故事的進行,十個人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他們都有一個相似或者說共同的過往,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并且自己表面上不在乎不認同但心理上忍受著巨大的煎熬與痛苦。布倫特小姐的清高與固執、維拉的浪漫氣息和恐懼、沃格雷夫的老于世故、隆巴德的玩世不恭、阿姆斯特朗的瞻前顧后以及羅杰斯對秩序近乎偏執的追求。
小說的最終,十個人都死了,沒有人能解決這個疑案。
作者阿加莎在最后一篇以第三人稱的一封漂流信來解釋全案的開始到結束,兇手是一個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是個矛盾集合體的人,他渴望殺人但又主張強烈的正義,這樣一個矛盾體能策劃出如此的殺人案也就不為稀奇了。對于開篇講的兇手為什么自殺,在最后也做了解釋,兇手被查出絕癥,所以這個“矛盾體”當然不甘就這樣死去,他要干一件大事,所以就有了這部鬧劇,從開始的精心策劃到逐步的目標達成無人生還。
值得思考的是,這個“矛盾體”的做法雖令人不解,但是阿加莎在當時塑造的這個小說確實反應了他所處時代的弊端,道德與法律,這個千古難題。阿婆的小說不僅是通俗的懸疑,更是人心,人性,社會,是嚴肅的,令人警醒的。
前些時候,在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中兩期恐怖童謠就是這個故事的翻版。
它不僅是燒腦與懸疑,作者似乎更想表達的應該是對道德與法律構成的和諧社會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