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遇到這樣的一些人:
一個“萬事通”的同事,一個過分挑剔的上司,一個吃不得一點虧的下屬,一個漠不關心的配偶,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一個牢騷滿腹的朋友,一個服務不到位的服務生,一個老跟自己過不去的親戚……
常常聽到這樣的一些話語:
“我喜歡這份工作,但我的老板要把我逼瘋!”
“當他老是……我真恨得牙癢癢!”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是要把我氣死嗎?”
常常從我們自己身上看到:
我們不高興,充滿戒備,感到受到傷害或氣得發瘋,情緒不受控制,象一個提線木偶,讓那些人或事牽著鼻子走。
當今的世界很瘋狂,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困難很多,壓力很大,開心的事情很少很少。那么我們是否就一定非要背負著沉重的情緒大山,把自己折騰成提線木偶,讓別的人或事操縱我們的情感和行為呢?
并不是非如此不可!!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告訴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它沒有高深晦澀的理論,沒有讓人淚流滿面的心理劇,也不提供膚淺的積極思維的速成品。它包含一套具體的技巧,教我們在被人或事操縱情緒時,如何用更佳之選來應對。這個簡單而有效的技巧,能大幅度降低壓力水平,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持積極、健康、陽光、有為。既能讓我們享受生活,又能讓我們頗有成效地工作,我們情緒的主人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他是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美國和加拿大的心理學界曾經評選過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排行榜,我們熟知的弗洛伊德排名第三,排名第二的就是本書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
埃利斯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一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英文縮寫是而REBT,為現代認知行為療法奠定了基礎。這套理論和療法是包括中國在內得很多國家心理咨詢師的必修課程,他一生都致力于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他的情緒療法幫助很多人走出了情緒困擾。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吧。”】
在我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很困惑,為什么遇到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而不同的情緒產生出了不同的感受和行為。當然,可以從個性、環境、心態等各方面去做分析,但卻沒挖掘出根本原因。我非常羨慕那些能夠產生正面的、積極的情緒的人,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更想找到能夠達成的方法。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幫助到了我。原文P12-15
────────────────────────────────────────────
誘因ABC’s
首先談談“A’s”。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們。誘發性事件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重大危機,如洪水、饑荒、殘病或蝗災。一類會讓我們六神無主,是一些日常的煩心事、無可奈何的感覺、擔心、麻煩、決定和難相處的人。
再來談談“C’s”。代表兩件事:在A處發生的具體情形里,你的感受和你的行為。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為的產生。你的感覺方式強烈地、大大地影響到你的行為方式。
什么東西導致感受的產生呢?是什么一開始就導致我們過度焦慮、生氣、抑郁或愧疚呢?這就是令大部分人犯下不可思議的錯誤的地方:他們相信A’s(誘因)導致C’s(感受和行為)。這不是真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是B’s導致了C’s的發生。B’s跟A’s相互作用,成了C’s的主要導火線。B’s才是殺手!如果我們將其放任自流,它們就會真的成為殺手B’s。
這就是B’s。因此,什么是B’s?當我們在A處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們過不去的人時,最終在C處情感爆發或做出過激行為之前,我們在B處會做什么?我們在B處所作所為要描述起來,不乏辭藻:我們做出選擇、感知、決定、分析、判斷、審時度勢、評價、想象等反應——所有這些辭藻都可以放在一個紅色標題下面,呈傘狀排列:我們在思考!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s牽著鼻子走。
────────────────────────────────────────────
我對誘因ABC原則的理解:
1、A是什么?A是誘因,是一系列出了錯的事件,或者惹著你的某個人。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無緣無故的情緒失常,總是在某種刺激下才會有失控的時候。比如:不熟悉講稿馬上要上臺演講;工作中不斷的差錯;飛機晚點;兒子早晨不起床,上學快要遲到了;老公對你不再那么好了等等都有可能是惹毛你的具體事件。
2、C是什么?C 是在A的影響下,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為。
比如:不熟悉講稿就上臺演講,當著這么多人講話會緊張害怕。工作中不斷的差錯,讓人無精打采,沒有激情。飛機晚點,讓人焦慮不安。兒子早晨不起床,但上學快要遲到了,讓人快要氣瘋了,準備暴揍一頓不聽話的兒子。老公對你不再那么好了,讓你感覺懊惱、失落。
你以為A是直接導致C的原因嗎?錯了。用前面的案例做做分析:
A(誘因):碰到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
C(感受和行為):一個人覺得無所謂,該干什么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另一個人可能憂心忡忡,思慮重重,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為什么?就是誘發事件A與感受、行為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
3、B是什么?B是我們對A事件或人的思考方式,結果作用于C,導致C處的你的感受與行為。還是上面的列子,兩個人的想法不同所導致的感受和行為就不同。
這樣大家是否明白了?不是A這件事,一定會產生C的結果,A本身不會導致C,而是B的思維模式導致了C,A只是誘因。導致C的不是A,是B。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同樣一個事件,由于個體對該事件的認知、解釋和評價不同,從而出現了不同的情緒反應。事件與情緒并非直接相關,而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因素起作用,也就是當事人對事件的想法和看法。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
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或過激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事件的看法來調節情緒,從而避免消極情緒和不良后果的產生。
我們試著做幾個練習,來看看轉換看法后,是否可以抵抗和降低消極情緒。
人總有不順心的時候,生活中各種壓力會不同程度的向你襲來,這時就需要進行自我調節了。不是生活給了你喜怒哀樂,而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你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我們可以改變人生觀;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境。我們僅僅只需要轉換一下想法,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們就可以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別的人或事所左右的牽線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