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農歷二月二的那幾天,婆婆就念叨著要去淮陽人祖廟燒香祈福,嘆惜著自己有多少年沒有祭拜人祖了。婆婆是個虔誠的燒香拜佛之人,每到初一十五必燒香。
我媽沒有燒香的習慣,從小我家沒有燒香的氛圍,我接受這么多年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一直覺得燒香這樣的祈求神靈保佑是虛無縹緲的迷信思想,覺得所有理想的實現、美好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奮斗和創造,但隨著年齡和世事閱歷的增長,心中的界限感在慢慢地松動,開始學著包容。
真正走進太昊陵,走進太昊陵二月二廟會,我才感悟到,來,是正確的。在這里,我感受到一場上古遺風,領略到華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這里,我感受到一場民俗的盛宴,這盛宴承載著人們對伏羲先祖的崇敬,對宗族血緣的恪守,對生殖繁衍的期許,對平安喜樂的祈愿,攜帶著大量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令人驚嘆!
01 游太昊陵,感受一場上古遺風
鄭州出發,一直向東,高速行進2個小時就到了太昊陵。距離羲皇文化廣場一公里的時候,為避免交通擁堵已經禁止車輛駛入。
太昊陵,位于河南周口淮陽。考古學家說:“中國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淮陽,在河南省東部,現在是周口淮陽區,是人類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古稱宛丘,是《詩經·陳風》里的那個宛丘,唱出優美陳風樂章的宛丘;又稱陳州,是著名的豫劇《包公下陳州》之陳州;淮陽也是古陳國都城所在地,也稱陳。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氏長眠之地。相傳,6500年前,伏羲氏作為“三皇五帝”之首,率部從成紀(今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在此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都城,實現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大地第一次大融合。伏羲逝于宛丘后,民眾將伏羲“厚衣之薪”即堆柴火化,入土墓葬,伏羲墓誕生、存世。此墓,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自衛來陳,陳靈公陪他拜謁伏羲墓。
漢代曾在這里建祠,三國魏陳思王寫有著名的《伏羲贊》,唐太宗李世民為太昊陵頒詔禁民芻牧,設守陵戶,從宋代開始,太昊陵被皇家列為全國祭祀伏羲專祀地,宋太祖趙匡胤親頒修陵奉祀詔,祀以太牢,大事建筑;元代全國通祀三皇;后陵墓漸毀壞,元末,宋之前遺物僅留下一塊墓碑。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駐蹕幸陳,親臨太昊陵祭祀,四年,朱元璋下詔盡數廢止各地三皇廟,太昊陵被確定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場所,并御制祝文,派遣大臣前來致祭,這種制度為后代帝王所效仿,明至清末,帝王親祭或遣官致祭達52次之多,祭祀規格非常之高,海內外無出其右。后,明英宗朱祁鎮批準重建了太昊陵,結構與明皇宮相仿。
遠望太昊陵,殿宇巍峨,肅穆莊嚴。在進口處,每個人贈送一炷香。朝祖進香的人們潮水般地涌入。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順著人流,我們來到午朝門前,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氣勢磅礴。從午朝門進入陵園內,面前是一條青石鋪就的主甬道,甬道的兩側龍旗飛舞,據說,太昊陵的主體建筑均貫穿在這條中軸線上,如果從午朝門開始把所有的大門都打開,可以一直看到伏羲的陵墓,這就是“十門照相”。陵園內古柏森森,老磚斑駁古青,碑碣林立,來這里進香的老百姓手里拿著香,埋頭只走在中軸線的大路上,很少關注周邊的景物。
過玉帶河,來到道儀門,道,是道德,道學,伏羲創造的先天八卦是導學之源。儀,是義理、禮儀。想了解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必須以一種謙卑的的禮儀著手,才能進入道儀門,這是完成德業的第一步,也提醒參拜的人要整冠束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要恭恭敬敬地嚴肅前行。
穿過到道儀門,來到一座高臺前,高臺上面寫著“濫觴”大字,是先天門。兩邊一副對聯“盡宇宙之妙;通天人之際”。在想濫觴的涵義,濫,江河的源頭,殤,動物頭上的角做成的酒杯。濫觴,江河的發源處水小,小的僅可浮起一只微小的酒杯,這是說伏羲先天八卦創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這高臺是在高度評價伏羲先天八卦的地位。
過先天門、再過太極門,每一道門都構思精巧,內涵豐富,每一道門上都有歷代書法家、圣賢、名士的題字橫副對聯,無不融合著知識性、趣味性和樸素的原始夢想,反映著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對伏羲始祖的崇敬。
來到喧囂的、氣勢更為雄偉的統天殿前,殿前聚集的人流更多,殿內日前不讓進入,進香的人們爭先恐后地虔誠地跪拜在殿前的墊子上磕頭跪拜,拜墊不夠用,有的中年婦女甚至隨便一個地方朝著殿內磕頭跪拜,有的念念有詞,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嚎啕大哭。宮殿東西兩側有一副楹聯“炎黃堯舜湯文武周孔老莊無不追蹤人文始祖,帝王將相三教九流諸子百家若非羲皇誰敢統天?”。我站在殿外向內看,殿內塑著伏羲像,頭生雙角,項飾獸牙、蚌殼,手托八卦,肩披樹葉,腰纏獸皮,赤腳袒腹,伏羲像東側侍者為朱襄,號飛龍氏,左手拿龜甲,右手持骨針,作書契;西側為昊英,號潛龍氏,雙手持蓍草,作甲歷,兩者皆為六職之一。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想象著6000年前,伏羲氏“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他發明網罟,教百姓漁獵畜牧,開創了原始畜牧業;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味的群婚狀態;他發明了最原始的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分理海內;特別是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創立八卦,結束了結繩記事,開啟了人類的智慧,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伏羲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龍祖、中華共祖。
出太始門,經八卦臺、陵桓門,就是伏羲的墳陵所在,這里同樣擠滿了拜謁的香客。伏羲氏的墳墓是一個大土堡,上圓下方,土包下方被方石圍攏,看上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氣魄非凡。民間傳說中用家鄉的土給人祖添墳,可以生兒育女,免除災禍,所以,前來朝祖的善男信女都要從家鄉帶了一袋黃土,撒在墳頭,久而久之,就有了山丘這么大。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碑上面的字年代久遠,已經依稀難辨。墳墓上長著幾棵樟樹,在伏羲氏墳前祭祀上香的人用摩肩接踵是不夠力度的,人潮一浪一浪地涌向陵前碩大的香爐,香灰已經高出香爐邊,爐前地上,香灰也積了一層,煙霧繚繞,空氣中飛舞著灰白色黑色的紙屑,如翩翩蝴蝶。很多人,圍著伏羲氏的墳轉一圈,抓起地上的土給添在墳上。
在伏羲墳陵的后面,是蓍草園,蓍草是神草,是用來占卜算卦用的,伏羲用蓍草創下了先天的八卦。據說全國只有太昊陵、山東曲阜、湯陰羑里城三處可以生長,歷代帝王每次派官員替自己朝拜伏羲,返回復命時都需要帶回一束蓍草作為信物。
蓍草池邊的欄桿上,系滿密不透風的紅色祈愿條,池邊柏樹上,也垂著數百條祈愿條。
伏羲陵墓的西側有兩根柏樹共生一體,柏樹樹杈中間又長了一棵檀樹,就叫“柏抱檀”樹,檀樹從柏樹樹心穿心而過,很多人往柏抱檀的中心扔錢幣,祈福。
太昊陵的一草一木,一風一俗,都在彰顯著歷代中國人對伏羲氏的尊崇,伏羲氏傳說中的偉大功績現在已經有人提出了質疑,因為每一項偉大創制的完成,需要數千年的實踐,而在一個壽命很短的先祖那里,也絕不可以一蹴而就,因此,對于伏羲氏,我覺得是一種精神的,形而上的,他給了我們一條文化上的根,他使所有的華夏子孫,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龍的傳人”,我想對太昊伏羲的崇拜,不僅僅在于廟會期間的跪拜祈禱,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們血液里的澎湃流淌。
02 逛廟會,感受一場民俗盛宴。
當時在前往太昊陵的路上,心中有一個疑惑,這參會回來的人,人人手中拎著一袋餅。我從太昊陵出來,走在龍湖前面的羲皇文化廣場,才理解了這些人的舉動。
伏羲逝后,葬于湖邊高地。每逢仲春之月,百姓云集朝祖進香,是為“二月會”。?
數千年來,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一個月的時間,全國各地的百姓,都趕來朝祖進香。在2008年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約82.5萬)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年古廟會有多火爆?非親眼目睹者,難以置信。
羲皇文化廣場全是人從眾,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廟會上各種充滿民俗特色的小商品琳瑯滿目,商販吆喝聲,高音喇叭聲,各種聲音此起彼伏,人間煙火味在這里混合,在人流中彌漫。
人氣最旺的就是賣餅的攤位,看商鋪上面廣告橫幅才知道,之前看到的人人手提一袋的餅叫“壓縮饃”,在店頭上拉著橫幅“27萬網紅打卡店”“97萬網紅打卡店”的,門前更是人滿為患。跟著潮流,買了一袋壓縮饃,它是一種圓形的小餅,陜西肉夾饃的餅有點像,外面一層都是蘸上的芝麻粒,吃起來不干不柴,還略許有柔感,入口后,絲絲的甜味非常讓人愉悅,甜味和面香融合,形成又甜又香的口感。孩子一口氣吃了幾個壓縮饃。
太昊陵廟會,還有一個淮陽特色——泥泥狗。廟會上的泥泥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有鳥獸蟲魚,奇禽怪獸等各種圖案,用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紅、黃、綠、白、粉紅五色,艷而不俗,每個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韻渾厚。據說,趕太昊陵廟會,一是拜祭人祖爺,二是要買“泥泥狗”。民諺說:“老齋公,慢慢走,給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泥泥狗俗稱“靈狗”,“陵狗”,為人祖爺守陵、報警和傳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泥泥狗不僅是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更是遠古女媧摶土造人遺風的延續,被海內專家譽之為“真圖騰、活化石”。
布老虎具有驅邪避災的作用,可當枕頭,可當玩具,所以,買了兩個布老虎回家。
幾百年過去了,古柏依舊在,香煙依舊在,變化的只是焚香的人群,但是中華文明經歷磨難而生生不息,傳承至今,仰仗的正是這種根植于血脈的祖先崇拜,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只要有伏羲這棵參天大樹在,就會凝聚起生生不息又永遠不變的黃色的臉。”
著名作家邵麗撰文說。?
太昊陵,是我們所有人“慎終追遠”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