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題目取自“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意為“管中窺語,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 ? ? ? 常聽教語文的老師說,現在呀,語文太難教了,老師累得要死,學生死學不會;也常聽不少家長朋友說,語文太難學了,成績不算高,孩子不愿學,家長輔導無從著手。都說語文難,難學、難教,究竟語文難在何處呢?
? ? ? ? 其三,難在積累眾。古時,有一孕婦見一秀才苦思冥想、抓耳撓腮,久久不得下筆。孕婦云:“寫文章比女人生孩子還難么?”秀才聽聞,一聲長嘆,曰:“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秀才寫文章難在腹中無。”一則笑話,道出了語文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么現在中學生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積累呢?
? ? ? ? 首先,現代漢語中的字詞的音、形、義。這一基礎內容不僅在試卷上占分達4-6分(保守估算),它還是閱讀、寫作的根基。不明其義,如何準確表達?不明其義,如何創作出于已于人心境相符的文字。字詞的音、形常考對象是常用漢字3500字,其中大部分漢字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即小學生語文課本的一類字、二類字。絕大多數已經學過的內容,它還能難到哪兒去?我想難就難在漢字是音義的結合體,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其讀音和意義均可能發生變化,難在漢字有無窮變化的詞語組合。一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窮無盡,當然難了。解決方案:糾錯本(錯題本)是較好的方法之一。整理后,依據馬斯洛遺忘(記憶)曲線(規律),定期回顧復習即可。
? ? ? ? 其次,古詩文默寫填空。分兩類,一類是上下句默寫;二類是理解性默寫。第一類的學習關鍵是識記;第二類的學習關鍵是理解。
解決方案:
? ? ? ? 1.勤奮是根本。對于古詩文必背篇目(2011年課標規定有61篇(首)必考),務必聽從老師的要求,背熟記勞默對,來不得一點含糊,偷懶是大忌,惰性是敵人。
? ? ? ? 2.理解是關鍵。古文相對古詩而言,稍顯簡單些。因為在背默中,無論是何種情況下的背默形式中,常考的都文言文中的重點句,以及文中顯得獨特(獨一無二)的句子。如文中優美的描寫句、凝練的點題句、富含哲理的議論句……又如全文都在敘事,突然于文中呈現一個優美且工整的描寫句,亦或是一大段文字的寫景,卻于中間出現一個作者議論感嘆的句子,毫無疑問,它們當然就是常考重點了。同時此類句子一般也會是老師在課堂講解學習的重點。而古詩呢,緊扣一個大致寫作結構來理解會解決很多問題。詩歌的寫作結構一般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寫景或敘事,后半部分抒情或議論。我們便很容易在相應的位置找到相應的內容,理解默寫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 ? ? ? 3.細心最重要。默寫填空考查,說到根子上,考查的是字形,即使會背、也能理解,但一提筆就是錯別字,說破天也沒用。據我分析,大部分在會背能理解的基礎上出現的錯誤原因無非三種:(1)學習時漫不經心,考試時不以為然。凡字詞書寫大多想當然,總是“覺得”會了,臨到考試,腦子里就像打仗,因為同音漢字太多了。(2)筆下誤。這是不少孩子和家長經常會掛在口頭上的錯因分析。但在我年來,這是借口,為基礎知識學習的不牢固,理解不透徹而找的借口。(3)理解不精確。包括兩種,一是未能精準的理解題干內容,想當然地回答。如“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景色,襯托作者孤寂心情的句子”,此題目的理解關鍵不是讓回答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而是讓學生回答景物描寫的句子,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當然認為是讓默寫主題句。二是對句子含義內容理解不精準,如《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兩句。其中“歸雁”一詞中的“雁”在古代有“鴻雁傳書”之意,大雁秋天向南飛,春天向北歸,故而有此含義,而“燕”是報春的使者,了解了這些,“雁”再想寫錯,也就很難了;另外,本詩的主題是思鄉,作者辭別家鄉漂泊在外,因而不可能是落下的太陽之意,了解了這些,“洛”字想寫錯也不容易。
? ? ? ? 看到這里,大家還覺得語文難學嗎?管中窺“語”,一家之言。歡迎拍磚。